第二十七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摩篇第四
故谋必欲周密1,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2,故曰:“或结而无隙3也。”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
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3’。夫几者不晚4,成而不保,久而化成”。
【注释】
1周密:周全,谨密。指思维镇密,没有疏漏。
2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要选择与情感沟通,需求一致的人说谋。
3结而无隙:心理吻合,思想默契,没有矛盾。
3独行之道:只有圣人才能运用的揣摩之术。
4几者不晚:见机而作,不失时宜。
【译文】
谋划要想周密,一定要选择理解自己的人一起谋划,所以说结交亲密就没有嫌隙。
做事想成功,一定要符合揣摩之术。所以说道理、权术与时机三者必须相合,才能成事。
游说想要让人听从,一定要与对方思想感情相合,所以说感情相合他人才会言听计从。
所以世上万物都各归其类,比如把柴草抛向火中,干燥的必定先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水先被引过去。这就是物类互相应和的原理,在形势上也必然是这样。这就是说在外部触摩试探,必定会得到内心的应和。因此说用同类的想法去触摩试探,哪有对方不相互呼应的呢?
顺着他的欲望去触摩试探,哪有不听从的呢?所以说触摩试探术是谋士的秘术,是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因而,见到事物的细微迹象便不失良机地采取行动,并不算晚。事情成功了而不自恃自喜,不被功名所束缚,久而久之定能达到教化天下的效果。
【感悟】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按照不同的性质来实施“摩”之术,天长日久就一定会成功,这就是“内符”和“外摩”相适应的道理。
【故事】
一、郭开陷害廉颇
廉颇从长平免职归来,在他失去权势的时候,往日的门客全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再被重用当大将军,那些门客又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诸位还是请回去吧!”门客说:“唉!你为什么明白得这么迟呢?现在天下都以市场里做买卖的方式交朋友,你得势时,我们来追随你;你失势时,我们离开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啊,你又何必埋怨我们呢?”六年以后,赵王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并占领了它。
赵孝成王去世后,太子体襄王继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只好投奔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派李牧为将军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长一段时民魏并不信任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受到秦国的围困,打算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为赵国出力。赵王派了一名使者前往魏国,观察一下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那位使者,让他低毁廉颇。赵国的使者见到了廉颇,廉颇特意在使者面前一次吃了一斗米的饭,十斤肉,然后披戴甲胄一跃上马,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可是那位接受贿赂的赵国使者回去向赵正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朽,还很能吃饭。然而,只跟我坐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去拉了三次屎。”赵王一听,认为廉颇真的老迈不中用了,就没有召他回国。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自从做了楚将之后,没有建立任何功勋。廉颇说:“我真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最后,廉颇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二、心直口快的颜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