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权篇第二
故口者,几关也1,所以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2,观要得理3。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4,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5,言有曲故也。
【注释】
1口者,几关也:嘴里表达或隐瞒意思的器官。
2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此句意即繁言纷葩思路不乱,思维开阔方向不迷,变易常改不陷入险境。
3观要得理:抓住要害,掌握真理。
4物有不通者:指思想交流受阻。
5众口烁金:意谓一旦形成舆论,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译文】
口是说话的器官,是用来倾吐和封闭内心情感的。耳朵、眼睛是心的辅佐器官,其作用是窥探事物的矛盾,发现奸邪的人和事。因此说,只要口、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引导人们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行动。
所以,三者只要协调了,言辞虽繁多却不纷乱;到处自由活动,在高空中四处飞动而不迷失方向;情况千变万化也不会发生危险。这是因为认清了事物的主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眼睛看不见的人,不可以拿五色给他看;耳朵听不到的人,不可以拿五音给他听。不可以结交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开通对方的心扉;不可以接纳的原因是无法使对方接受。像这样不能通窍的人和事物,圣人是不会去事奉的。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嘴可以随便吃东西,不能随便说话。”说话就会触怨许多忌讳。这就是所谓众口铄金,因为言语有时也会歪曲事实的原因。
【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在言谈中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触到别的人痛处,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在言谈中不要忘乎所以,触及别人的忌讳,破坏彼此的友好关系。
【故事】
一、郑楚同盟
春秋时,郑国与楚国结为同盟,对北方的晋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晋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首先出动军队,向较弱的郑国发动进攻。楚共王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率领楚军北上援救,最终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开始之前,楚共王亲自登上战车观察敌军的情况,曾任晋国大夫后来逃到楚国的伯州犁站在侧边。当楚共王看到晋军来来去去,左右奔驰时,便回头问伯州犁说:“这是为什么?”伯州犁对晋军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回答道:“这是召集军中的将领。”接着,他将观察到的晋军的活动一一告诉楚共王:现在晋军大营的帷幕拉开了,一定是祷告祖先。帷幕又降下了,肯定是在发布命令。哎呀,尘土满天,一片喧嚣之声(“甚嚣,且尘上矣”),一定是晋军在堵塞井口,夷平灶头,准备出去。你看,士兵们登上战车后,又手握兵器从车上下来,那是在请求神灵保佑。
大战开始后,楚共王就身先士卒,勇猛地冲向晋军,不料一支箭从斜刺里射来,正中楚共王的眼睛。他忍住痛,回头喊大将子反代替自己指挥作战,可是连叫了几声居然无人答应。原来子反战前喝醉了酒,这时正睡在战车中,人事不省。楚共王看后不禁大怒,一箭射死子反,就命令全军撤退了。
二、弭兵会议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献公杀掉宁喜,公子鲜出奔晋国时,卫国大夫石恶正奉宁喜之命与各国大夫在宋国开弭兵会议(公元前546年)。那时各国诸侯召开会议,像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个诸侯都亲自与会,因为当时列国争端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而诸侯在兼并战争中,必须依靠他们的手下,只好把新取得的土地分别赏赐给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夫,因此真正从兼并战争中得到好处的实际上是诸侯手下的大夫。他们从战争中得到了土地,通过盘剥农民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大夫的势力愈来愈大,绝大多数的诸侯反而做了挂名国君,正如周天子做了挂名天子控制不了诸侯一样。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这些大夫之间也进行兼并战争。列国的战争由此演变成大夫的兼并战争。前来参加会议的也是各国大夫,如:晋国赵武、楚国屈建、宋国向戌、鲁国叔孙豹、卫国石恶、蔡国公孙归生、陈国孔奂、郑国良霄等。从此以后,列国的战争变成大夫和大夫之间的战争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晋国和楚国分配势力的会议。晋、楚两国可以说是南北两个集团的领袖,都有独立的势力范围。鲁、卫、郑、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蔡、陈、许、沈(河南省汝阳东)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其余像宋、齐、秦等大国,谁也不属谁,可以说是独立自主的诸侯国。三大国中,宋国是会议的发起人,当然参加大会。但齐、秦两国都没参加会议。大会一致决议:原来受晋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楚国,而原来受楚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晋国;凡是破坏盟约先出兵的,各国就共同去攻打它。这样,一向被中原诸侯视为“蛮族”的楚国,便正式被承认为霸主,犹如晋国是霸主一样。而楚国屈建仍觉得不满意,他对宋国向戌说:“两个盟主怎么行得通呢?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请你先跟晋国说明白,歃血为盟的时候,必须让楚国在先。”向戌只好去见赵武。他见了赵武,难于开口,只好由他手下的人传话。赵武一听,如果答应他,晋国的地位就降低了;如果不答应他,这个“弭兵会议”大概就将变成“开战会议”了。但楚国的态度如此强硬,非占上风不可。赵武虽想屈服,却又怕授人话柄。晋国大夫想出个好主意,他对赵武说:“霸主靠德行服人,武力是次要的。我们只要有德行,即便让楚国占了上风,诸侯依然会佩服我们。再说这次会合各国大夫原本为了平息战争,不打仗,大家都有利。为争先后排名次而打起来,岂不丧失了弭兵会议的意义?只要大家有利,退让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番话说中了赵武的心事。因为当时晋国的六家大夫(赵氏、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内部竞争非常激烈,无法兼顾跟楚国相争。于是,赵武答应了楚国的要求。
卫国石恶和各国大夫订完盟约,正要回去,忽然听到卫献公杀了宁喜的消息。由于石恶是宁喜的同党,所以他无法回去了,只好随赵武到晋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