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揣篇第二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1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
情欲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2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3,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探情。
【注释】
1往而极其欲:顺着对方情绪,把对方的欲求推向极点。2错:同措,措置,搁下。
3更问所亲:向旁人作外围了解。也可以理解为探求对方所喜欢的话题。
【译文】
想要揣测实情,必须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刺激他的欲望。当他一产生欲望,就不能隐瞒真实意图。或者在他最恐惧的时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他的恐惧、厌恶。当他产生恐惧、厌恶时,就不能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
真情欲望必然早在他的情感发生极端变化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果感知了他的情感,却还不能了解他的变化,就暂且放开他,不同他交谈,而另去询问他亲近的人,了解他的爱好是什么。感情在内心发生变化的人,必然从外部表现出来。所以必须经常观察他举止的外在表现,而了解他内心隐藏的感情,这就是所说的揣测他人内心深处而揣度真情。
【感悟】
人的真实感情往往都是在极端喜悦或极端恐惧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只要想方设法使他极端高兴或极端害怕就可以达到目的。
【故事】
一、伍员秦庭之哭
春秋时,楚平王无道,父纳子媳,宠信奸臣费无忌,毁法乱纪,并杀太师伍奢及其大儿子伍尚。次子伍员,出奔吴国。伍员,字子胥,偷渡昭关,来至吴市,无以为生,吹箫乞食。
在伍员逃亡吴国的途中,曾遇到楚故人申包胥。申包胥问其何往?伍员将平王杀害父兄之事,如实告之。包胥说;“平王虽无道,君也。足下世受国恩,君臣之分已定,奈何以臣而仇君?”伍员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桀纣诛大臣,唯无道也。楚王纳子媳,弃嫡嗣,信谗妄,戮忠良,我必须到吴请兵,扫荡楚国污秽,以报亲仇。”
包胥说:“我要教你借兵报楚,则为不忠,若教你不报,又陷你于不孝。你好自为之吧。你对我说的话,我绝不告诉别人。不过,我应该告诉你的,只有两句话,那就是——你能覆楚我必能存楚,你能危楚我必能安楚。”
伍员到了吴国,见知于公子姬光(后来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姬光继位,也就是吴王阖闾)。姬光推荐于吴王僚,拜为大夫。
吴国因楚太子建之母,遭受攻击,求救吴国,吴王僚遣姬光迎建母于陨城。楚平王大怒,出师伐吴,吴亦兴师拒抗。适楚军统帅阳暴敝,诸侯从属军,各自慌张,吴军在姬光的策划下,大破楚军。吴军乃取建母楚夫人而归。楚平王见吴军势大,忧虑成疾,久治不愈而死。太子珍即位,为楚昭王。
伍员在吴,听说平王已死,痛哭流涕,姬光怪而问之。伍员说:“我非哭楚王,恨我不能在其生前,枭其首,以雪我恨,故痛哭也。”
姬光继位吴王后,楚侵蔡,蔡侯求救于吴。伍员说吴王兴兵,拜孙武为大将,伍员、伯氾副之。出兵六万,援蔡伐楚。
孙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用兵如神。伍员又报仇心急,再加上楚师统帅囊瓦,是个贫贱之辈,故不旋踵楚军即败,楚昭王逃出郢都。伍员未能活捉昭王,而平王又死去多年,恨无可雪,遂掘平王墓,鞭尸三百,稍解其恨。
申包胥逃避夷陵,闻伍员掘墓鞭尸,认为做得太过。他致书伍员,必践复楚之约。他想到楚昭王之母,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有舅甥之谊。包胥乃求救于秦,星夜西驰,足踵俱裂,到雍州,见秦哀公说:“寡君失社稷,逃草莽,乞念甥舅之情,兴兵解围。”哀公说:“我自保不暇,安能济人?”包胥说:“秦楚边界,楚灭将及于秦,存楚即固秦,楚亡,秦亦不保也。”
秦哀公意未决。包胥不居驿馆,不解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是七日,哀公惊讶曰:“楚有此贤臣,尚至于此。寡人无此贤臣,吴更不能容我矣。”遂起兵救楚。
二、三家灭智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相继兴起的时候,中原诸侯非常衰弱。所以,黄池大会,夫差当上了霸主;徐州大会,勾践当上了霸主。然而中原诸侯越是衰弱下去,大夫的势力越发大了起来。那时候,鲁国的“三桓”掌握鲁国的大权;齐国的田恒(就是陈恒)掌握齐国的大权;晋国的“六卿”掌握晋国的大权。这三国的君主都只是名义上的君主。黄池大会之后,田恒杀了齐简公,灭了鲍家、晏家、高家、国家,把齐国的土地从平安以东都划为他自己的封邑,齐国的大权全掌握在他自己手里。晋国的六卿看到田恒杀了国君,灭了各大家族,还得到了齐国人的帮助,他们也就自己并吞起来了。
晋国的六卿乱七八糟地混战了一阵。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人家打败了,晋国的大权就归了四家,即:智家、越家、魏家、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