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揣篇
揣1篇第一
古之善用天下者2,必量天下之权3,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4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5。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6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能知此者,是谓量权7。”
【注释】
1揣:推测对方的心理。
2善用天下者:善于左右天下大势的。
3权:势,指所处的环境与地位。
4强弱轻重:强弱,指对方的虚实状况。轻重,指对方在周围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轻重。
5众寡:指人心向背,政治条件优劣。
6料人民多:道藏本脱“料人民多”四字,据别本补。
7量权:道藏本作“权量”,据嘉庆本校改。
【译文】
古代善于利用天下情势,处理天下纷争,操纵天下局势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揣测诸侯的真实意图。如果不能详细慎重地衡量天下权势的变化,就不能够知道诸侯各国的强弱虚实的力量对比;如果对各诸侯的真实想法揣测得不够周密细致,就不能了解隐蔽变化的状况和不断变幻的情况。
什么叫量权?量权就是:要估量国家的大小,考虑其国兵力的多寡,估量一下这个国家财货的有无、人民数量有多少、是贫穷还是富有?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分辨地形的险峻与平坦,哪里有利哪里有害?谋略方面,哪个谋略深远、哪个谋略短浅?君臣之间关系如何?哪一国君主亲近贤良接近小人?宾客的智慧,哪一国缺少智谋,哪一国足智多谋?还要观察天时,观察国家命运的发展趋势,看谁有祸、谁有福,谁凶谁吉?要考察诸侯之间的结盟关系,看哪个可用、哪个不可用?要观察民心向背和变化状况,看哪一方民心安定,哪一方民心思变?看百姓喜爱谁憎恶谁?能反复揣度而懂得这些事情,就叫做“量权”。
【感悟】
揣情旨在掌握对方的内情及个性特点,在充分分析和衡量天下大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才能正确地制定谋略,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
【故事】
一、郑国贤相子产
郑国的家,最是难当。晋楚争霸,只在别国土地上打仗,败得再惨,过几年元气便恢复了。他们两家又都不大愿意打硬仗,你来我去,真吃亏的还是郑国。郑国没有办法,只得执行“牺牲玉帛,待于二境”的政策。楚军北上,便在南境求和会盟;晋军南下,便在北境求和会盟。这是对外问题。
郑国的内部也不安宁,贵族们常要闹事。公元前五六三年,五家贵族作乱,杀死了三个执政——子驯、子国、子耳。他们劫持国君,占领了北宫。子驯的儿子子西得讯,连忙赶去收敛尸体,追击乱党。他见乱党已经占领北宫,才回去发动家兵。这时家里已经大乱,男女奴隶大部分都已逃走,财物损失很大,家兵也组织不起来了。子国的儿子子产得讯后,非常镇静,先加强府第里的警卫,门户库房,都派专人守卫,然后命家兵列成队伍,十七乘兵车,整队而出,收了父亲的尸体,再进兵攻击北宫。其余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率领“国人”前来助战,平定了叛乱。
老一辈贵族中没有被杀害的子孔执了国政。子孔起草一份文件,规定各级贵族各司本职,不得干预朝政。众人不服,形势相当紧张。子孔准备使用高压手段。子产劝他接受大家意见,烧掉这份文件。子孔很不愉快,说:“我制定这份文件,为的是求国家的安定,因众人的反对而把它烧掉,是让众人作主,国事岂不难办?”
子产说:“众怒难犯,只凭一个人的愿望,办不成事情,不如烧掉文件,使众人都能心安,否则又会发生祸事。”子孔接受他的意见,把写上这文件的一大堆简,在城门外公开烧掉,郑国的人心得以安定下来。
以上是子产这个青年政治家初露头角的两件大事。子孔毕竟没有善终,他过于专横,又打算执行亲楚的政策,受到一部分贵族的反对。公元前五五四年,都城里发生一次武装冲突,子孔被杀。事后,子产被提拔做亚卿,在执政的班子里排在第三位。
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叶,晋在争霸中又占了优势。晋国君臣对小国常常盛气凌人,要求他们朝见、纳贡。当年的齐桓公是诸侯的领袖和保护人;此刻的晋国君臣是十足的霸权主义,与齐桓公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子产经常要同他们办交涉,他态度严正,说话理直气壮,好几次把晋人驳得哑口无言,很有外交家的风度。
公元前五五一年,晋使者到郑,召郑简公去朝见晋君。子产历数简公即位十五年五次朝晋的事实,又指出在不朝见的时候,没有一年不派人访间晋国,晋国发起的诸侯的活动,也投有缺过一次席,由于大国的政令常有改变,小国已经吃尽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