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1) - 鬼谷子智谋全解 - 野谷道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九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1)

忤合

忤合1第一

凡趋合倍2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3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4。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其术5也,反于彼。

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6。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注释】

1忤合:忤,抵融、背逆的意思。合,符合,不违背的意思。忤合,在这里是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

2倍:通“背”

3明名:彰明名分。

4忤:有意模糊或错置双方的分歧点。

5术:指反忤之术。

6大小进退,其用一也:事大事小,欲进欲退,运用反忤之术的道理是一样的。

【译文】

无论是凑上前去迎合人,还是转过身来背离他,计谋都要得当。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圆环旋转一样,各自呈现不同的形势。因此,应该反复探求事物的连续性和独立性,根据不同事态,制定不同的措施。

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其作用就是实施教化,宏扬名声,阐明事物名分,必须依据事物转化的时机,寻找适宜的天时,以此预测需要实施多少政教,根据它们的变化确定自己的方针决策。

世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法则。圣人做的事,没有什么不包括在内的;圣人所听的事,没有什么不听到的。假如哪位君主办事能成功,计谋与己相合,就选择他为自己的君主。这些计谋,如果合于那一方,就会与另一方发生矛盾。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必须有“反忤”之术。如果与这一方利益相合,就必然违背那一方的利益,如果违背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适合那一方利益。这是反忤之术的基本法则。

把这种忤合之术应用于天下,必须要先考虑天下的情况,制定措施再决定合于谁。如果应用到诸侯国,一定要先考虑各诸侯国的情况再决定合于谁。如果把它应用到一户人家,必须要先了解这家人的实际情况,再决定合于谁;如果把它应用到一个人身上,必须要考虑那个人的才智、能力、气度、再决定怎样做。无论对象、范围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反忤术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谋划考虑好,心中计谋已定,决定去留,然后用飞钳之术来实现它。

【感悟】

运用忤合之术,要注意言谈的顺逆,有时需要迂回曲折,有时要不怕忤逆人性,力陈事实,坚持真理。当对方认识模糊时不妨寻求暂时合作以进一步观察认识对方,然后再作打算。

【故事】

一、武安君计议降兵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攻打韩国的野王县。野王县向秦国投降,韩国通往上党的道路就被堵绝了。上党郡守冯亭同老百姓商量说:“上党通往郑都的道路已经被堵绝了,韩国必定再也不能把我们作为它的臣民了。秦国军队日益进逼,而韩国军队又不能接我们,我看不如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然发怒,一定会派兵攻打赵国。赵国遭到攻击,一定会亲善韩国。如果韩、赵二国联合为一体,就可以抵挡住秦国的进攻。”于是,郡守派人向赵国通报这件事。赵国孝成王就和平阳君、平原君商量这件事。平阳君说:“不如不要接受。如果接受,那么遭到的灾祸会比得到的利益还要大。”平原君说:“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个郡,我看就接受了吧。”于是,赵国就接受了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兵驻扎在长平,以便镇折上党的百姓。四月份,王龁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为大将,率军抗秦。赵国的士兵侵扰了秦国的斥候兵,秦国的斥候兵就杀了赵国的稗将茄。六月份,攻破赵国军队,占据了两个城堡,俘掳了四个都尉。七月份,赵军建筑起垒壁来防守。秦军又攻破赵军的垒壁,俘掳了两个都尉,夺取了西边的垒壁。廉颇坚守住垒壁等待秦军的进攻。秦军屡次挑战,赵军皆不出来应战。赵玉为此屡次责备廉颇。这时,秦国宰相应侯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说:“秦国所痛恨和惧怕的只有马服子赵括将军,而廉颇并没有什么可怕,马上就要投降了。”赵王原来就已恼怒廉颇损失许多军队,屡次失败,又坚守垒壁不敢出战,如今,又听到秦这些反间的言论,于是就派赵括代替廉颇领兵抗击秦军。秦国听说马服子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为尉稗将,传令军中,谁敢泄露武安君白起为上将的消息、就立即斩首。赵括到了前线,就率兵出击,攻打秦军。秦军假装失败逃跑,又布置两支奇兵准备偷袭。赵军乘胜追击,直到秦军的壁垒,秦军的壁垒坚不可摧,赵军攻不进去,而秦国的二万五千奇兵断绝了赵军的退路,又有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把赵军阻绝在壁垒间,赵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并且运粮道路被堵绝。这时,秦国又派出轻便的精锐部队进攻赵军。赵军战势不利,就高筑壁垒防守,等待救援队的到来。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道已绝,就亲自到河内,赐子百姓各一级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壮了,全部集结到长平,以便阻绝赵国的援军及粮草。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有四十六天没得到粮食了,就暗中残杀相食。攻打秦军壁垒的部队想突围出去。他们分为四队,冲了四五次,没能够冲出去。主将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上阵搏杀,结果被秦军射死。赵括的部队演不成军,士卒四十万人投降武安君自起。武安君计议说:“先前秦军已经占领上党,可上党的百姓不愿意做秦国的臣民,纷纷归附赵国。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把他们全部杀掉,恐怕会酿成祸乱。”于是,使用欺骗手段将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小兵放归赵国。前后杀死或俘虏了四十五万人,赵国百姓大为震惊。

二、抵抗秦国的计谋

秦国杀了商鞅,但却没有改变商鞅的法令。商鞅新制定的土地所有制,不但在秦国得到了实施而且其他国家也有仿效的。各国都有新兴的商人地主,他们要把封建领主土地公田制改变为税亩制。六国的旧领主还想保持他们原来的割据统治,新兴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统一政权。新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为当时最突出的两派对立的政治斗争。列国分成了两派,无论使用什么名义,也不管其中发生了多少错综复杂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张亲秦,展开“连横”运动,旧领主和他们的追随者主张抗秦,展开反连横的“合纵”运动,有时亲秦派得势,有时抗秦派抬头。就在这种形势下,两个能说善道的政客应运而出。一个主张“合纵”,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联合起来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国,造成南北联合的局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条直线,所以叫“合纵”。一个主张“连横”,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跟秦国友好,造成东西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连成一条横线,所以叫“连横”。从此,“合纵”,“连横”,闹得天下鸡犬不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