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女性常见病自诊自护(1)
第53章女性常见病自诊自护(1)
§§§第一节痛经
痛经,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一、痛经的原因
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和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痛经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量前列腺素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可以引起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子宫缺血、缺氧而产生较剧烈的疼痛,所以有痛经。同样,大量前列腺素也可引起胃肠道的肌肉收缩,所以痛经的妇女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痛经还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以及体内代谢物质等,均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刺激盆腔的痛觉神经纤维引起月经来潮时的疼痛。
此外,引起痛经的因素还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子宫颈管狭窄。使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
(2)子宫发育不良。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
(3)子宫位置异常。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
(4)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使女性对疼痛过分敏感。
(5)遗传因素。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
(6)内分泌因素。月经期腹痛与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
(7)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子宫内放置节育器(俗称节育环)也易引起痛经。
(8)个人体质有关。
二、痛经的临床表现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0.5~2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及疲乏感,或偶有晕厥及虚脱。
三、痛经的一般治疗
(1)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
(3)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4)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四、女性痛经药膳疗法
中医中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四型:气滞血淤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下面分别介绍痛经类型及相应药膳,可酌情选用。一般在经前3~4天开始服用。
气滞血淤型:可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下坠或刺痛,月经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月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胸胁胀满及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淤斑点,脉沉强或沉涩等。
(1)益母草30~60克,元胡2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食蛋饮汤。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5~7天。
(2)川芎10克,鸡蛋2个,黄酒适量。前2味水煎煮至蛋熟,去蛋壳再煮5分钟左右,加黄酒调匀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吃蛋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