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桂花载酒,少年游
起笔,练就身形似鹤形。
用的是行书,笔意流畅,结构严谨得法,字体飘逸灵动,意灌行间。
漂亮!!孙成祖赞叹。
“你的行书,可是又进步了,上次给我写的那幅字可没有现在这么带劲。
“我看等你而立的时候,差不多也可以与王羲之比肩了。”这句似是在开玩笑,但孙承祖这说的倒是实话。
赵继业这小子打小做事情就异常专注,他的爱好除了裁缝做衣,便是练字,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字。
当然不是不喜欢颜公与柳公的字,只是现在他们二位还不知道在哪呢,咋学啊。
听到孙承祖的夸奖,赵继业并没有吭声。
他就是这样,一旦专注进了某件事情之后,便不为外物所动,直到精力耗尽或者将事情做完为止。
第2句,千株松下两函经。
一件作品如何能体现出个性?
一是师古,学习古人笔法章法,二是有极强的自我审美,在保证字体字形与整篇文章呼应的同时,进行二次创造,才会成为真正的好字。
这里千株二字,赵继业虽是在行书文中,然而却借鉴了张旭草书的写法,将千字垂直拉长穿透株字竖笔,形成利剑之势。
顿时一种呼之欲出的凌厉之感喷薄欲出。
孙承祖只感觉诗文此刻完全活了过来。像是松柏有了灵性,学人修道一样,开始诵炼经文。
画布之上立即灵机盎然。
孙承祖他是个玩家不假,书画造诣上更是小学生的水平,但是欣赏眼光是不俗的。
书体一经改变,他就发现了端倪,赵继业精气神此时已经高度凝练,像是一道蓄满水的大坝,急需一个突破口开闸泄洪,让书意恣肆奔腾释放出去。
写完这两句,赵继业琢磨了一下整体的布局架构。
觉得字句都写在同一面上,会很呆板,落入了下乘,可若是写在背后,前后诗文犬牙交错,这样就有了对称冲突,作品将更具与表现力。
孙承祖明白了赵继业的意思,不敢打断他的构思,就在一旁小心的研起了墨,帮赵继业处理掉琐事。
第三第四句,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两句之间再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好像心中块垒不吐不快。
行书之间,好似奔雷万马。
那一刹赵继业完全忘却了任何笔法章法,像无极而太极的武功境界,随手写就就是妙手天成。
初看上去有些粗稚,但是细细观看之下,却发现字字左右相谦,上下相互呼应,不仅没有丝毫杂乱。反倒是呈现一种大象无形的美感。
好!!!
孙承祖忍不住叫出了声,这确实是好,尤其最后两句简直,神来之笔,将赵继业多年的习练变功力成了指尖的流动盛宴。
单单这幅字如果拿到善莲斋就能卖到300两,更不要说加上他孙家的招牌罗山半臂,价值无法以道理计。
当然孙承祖也只是想想罢了,他可舍不得去卖。有钱人都是有投资眼光的,他相信赵继业这个小子以后所写的字都会成为收藏的佳品。
别看现在不值钱,那是因为没人替赵继业宣传,而赵继业也志不在此。
如果着赵继业真想成为一个书家,孙承祖有信心凭借自己的财力,还有他的交友圈,能够让他大放异彩。
可赵继业不想出名,那就没办法了,这不能怪孙承祖多长了一个心眼儿,毕竟好东西要有人识货才对嘛。
问道诗。
将诗文的名字写在半臂的前面,后面当然要写下落款:
开元二十二年未月廿三日赵继业题。
赵继业做着收尾工作,剩下的就是盖章签印了。
这轮不到他来,早已在一旁跃跃欲试的孙承祖已经拿出鸡血石印章在落款后面,啪的一下盖了上去。
至此问道诗成。
赵继业写完了字一口气泄出,像是大病了一场,已经有细密的汗珠,从自己的额间透了出来。
这是精气神极度消耗的结果。
不过他很满意这幅作品,拿出手机,准备将它拍下来留存。
只是当他打开手机后,顿时傻眼了。
桌面上那些,电话,短信,拍照的功能选项全没了不说,就连自己下的几十个app也没了。
这踏马……
啥都没了?!!!!!
啥都没了,你跟着过来干啥。
赵继业都无语了,人家主角穿越再不是给个牛逼神奇的系统,在不就有个超级聪明的脑瓜。
可到他这呢,就带来个手机,除了能当砖头,啥都干不了。
赵继业心态一下子就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