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杨贵妃(完)后记
第84章杨贵妃(完)后记
长安城西的“老茶坊”,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
元和三年的春日,诗人沈辞背着行囊走进坊内,刚坐下,就见掌柜的端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过来,笑着问:“客官看着面生,是外地来的吧?要喝什么茶?咱们这儿的雨前龙井,还是当年按杨皇后改良的法子焙的,香着呢。”
沈辞眼睛一亮——他自江南而来,便是为了寻访三十年前唐武帝与杨皇后的旧事。
如今新帝已登基五年,可长安城里,关于那对帝后的传说,依旧是百姓口中最鲜活的谈资。
他连忙起身,拱手道:“在下沈辞,自江南来,听闻掌柜的知晓当年武帝与皇后的旧事,特来请教。”
老掌柜愣了愣,随即笑着摆手:“请教谈不上,都是听我爹说的,我爹当年就是这茶坊的掌柜,亲眼见过武帝和皇后驾临西市呢!”
他搬来张竹凳坐在沈辞对面,慢悠悠地斟上茶,“要说武帝,当年可是真不容易,武惠妃娘娘走后,他本是寿王,却被李林甫送上太子位,人人都以为他是个软性子,谁知道啊,他暗地里拢了羽林军,还扳倒了李林甫那伙人,没到三年就成了陛下!”
“那皇后娘娘呢?”沈辞追问,手里的笔已经在纸上铺开。
“杨皇后啊,”老掌柜的眼神柔和下来,“那可是天上少有的美人,我爹说,当年册封大典,朱雀大街挤得水泄不通,皇后娘娘穿着红袍,头戴凤冠,步摇上的珍珠一晃,连太阳都似要躲三分,可她不光美,心还善——惠民坊就是她提议设的,教百姓造纸、织锦,连咱这茶坊的焙茶法子,都是当年皇后娘娘从江南带来的改良方子,说是‘让百姓喝上便宜又香的茶’。”
沈辞飞快地记下,又问:“那您知道,武帝和皇后是如何在太真观后重逢的吗?”
“知道!”邻桌的老嬷嬷凑过来,手里还拿着个绣着竹纹的帕子,“我娘家嫂子当年就在太真观当差,说皇后娘娘在观里时,总在柴房改良宣纸,武帝则悄悄派人送消息,两人就靠一块青石板传信。
后来武帝登基,亲自去观里接皇后,那场面,别提多风光了,銮驾从观门口排到长安城,百姓们都围着看,都说‘这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沈辞听得入迷,又跟着老嬷嬷去了当年的惠民坊。
如今的惠民坊虽已换了模样,却仍保留着当年的纸品坊。
坊里的老工匠李伯,当年曾受杨皇后指点改良宣纸,他指着案上的宣纸,对沈辞说:“你看这纸,又白又韧,就是按皇后娘娘的法子做的——她当年手把手教我们,把桑树皮和竹纤维混在一起,成本降了三成,百姓们才用得起纸,后来武帝下旨,把这法子传到全国,连江南的学子,都给皇后娘娘写过感谢信呢!”
“那当年的大唐,是什么模样?”沈辞轻声问,语气里满是向往。
李伯笑了,眼神飘向远方:“那时候啊,长安夜里都不用关门,西市的胡商挤得满街都是,西域的宝马、江南的丝绸,啥都有。
百姓们有活干,有饭吃,学堂里的娃娃们都能买得起纸笔。
每到节日,宫里还会请百姓去看皇后娘娘编的舞,那旋律,听着就让人心里暖和。
我还记得,有年冬天,皇后娘娘让人给坊里的老人送棉衣,每件棉衣里都缝着上‘平安’——那样的日子,真是做梦都想再回一次啊!”
沈辞在长安待了半月,走遍了当年武帝与皇后留下痕迹的地方。
太真观的竹林依旧婆娑,据说皇后当年常在这里练琴。
山底下的旧殿已改成纪念馆,案上还摆着皇后当年抄录的乐谱。
西市的石板路,仿佛还留着帝后并肩走过的脚印。
离开长安的前一夜,沈辞坐在“老茶坊”的窗边,望着窗外的月色,提笔写下一首《长安忆咏武帝皇后》:
竹影曾藏太真月,红袍今忆凤冠明。
一纸改良安百姓,半生相守定中兴。
西市笙歌犹在耳,东宫墨韵尚留馨。
若问盛唐何模样?帝后同心照汗青。
后来,这首诗传遍江南,又传回长安,成了流传最广的咏史之作。
百姓们读着诗,就会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太平盛世。
有位帝王,隐忍多年只为迎回挚爱。
有位皇后,美貌与贤德并存,为百姓谋福祉。
有座长安城,夜夜笙歌,户户安康。
再后来,新帝听闻此事,特意下旨将这首诗刻在太极殿的廊柱上,旁边还配了一幅画,画里,唐武帝牵着杨皇后的手,走在长安的石板路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百姓们围在两旁,笑得眉眼弯弯。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可关于那对帝后的传说,关于那个盛唐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百姓心中,留在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里,成为后世永远向往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