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上书太子南迁 - 明末第一将 - 明末逐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第一将 >

第173章上书太子南迁

“臣附议。”东阁大学士张四知属于周延儒一党,平时与陈新甲也不对付,郑三俊举荐的二人,那都是周延儒提携的过的人,可以说是自己人了。

“臣附议。”武英殿大学士陈演就是个墙头草,丝毫没有主见,他偷偷观察皇上表情,发现皇上似乎有些意动,随即附和道。

郑三俊眼下虽然没有入阁,但他确实是一个干臣,之前在南直隶吏部尚书的位置干了十年,之后调入京师继续担任吏部尚书,可谓深得崇祯的信任赏识。

“诸位爱卿可还有建言?”崇祯慎重起见,并没有直接拍板,而是再三询问,直到众官卿不再言语,这才道:“内阁拟旨吧。”

辽东发生的巨变,崇祯以塘报形式迅速的传达到天下各州府。公孙翊实际上在十月初十就接到消息,密函是宁远总兵张国柱给他发来的。

张国柱在信中详细的给公孙翊叙述了辽东的战事经过,并言建奴兵峰鼎盛,已经胜过老奴皇台极在位之时,并请公孙翊早做准备。

接到辽东失守消息后,公孙翊立即召集宋献策,进行了一番应对之策。

“三弟,辽东失守,若皇帝召你入京,切莫再入京,如今代表帝君的紫薇帝星黯淡,随时有坠落之像,这是帝星将亡之兆,”宋献策对于星象之学的研究,确实有过人之处,他仅仅凭借天象,就发出崇祯命不久矣的预言。

“大哥放心,此事我有计较。如今建奴入寇,山海关和京师都是铜墙铁壁,我担心建奴会故技重施,从北通州进犯山东各州府,咱们必须做出安排才是。”

公孙翊此时自然不会再入京城,眼下他的家人父母姐姐,以及姑姑表兄,都被他接到海州安家,他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

京城这个马蜂窝,他肯定是不会去捅的。经过近一年的发展,他在海州的工业生产基地,已经走上轨道。

这不仅仅上个月,军器局就制造出十一门红夷大炮,以及五百杆火绳枪,炮弹一百五十发,子弹三千颗。

盐业局一个季度的盈利也达到三十万两白银,纺织局虽然起步慢,但如今每天也能生产一百五十床被子,五百件军服棉衣,以及布匹上千匹的产量。

海上贸易局目前是公孙翊手中最赚钱的产业,春季一个季度,颜岚虽然为公孙翊从辽东买回来六千匹上好的战马,但依旧有二十万两的盈利。

夏季一个季度创收五十五万两白银,秋季虽然还没有结算,但估计会超过六十万两的收入。

即便是水精灵香水铺子,每个季度的收入要有两万两,这显然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随着淮扬五府治下各州县推动新政新农政策,即便遇上蝗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今年各州县没有存在一县绝收的现象,最差的一个县,也能解决温饱问题。

像徐州府治下的各州县的粮食产量翻了几倍,这样的灾荒之年,一石粮食的价值可不低,公孙翊开出官方价格都是一两银子一石。

这个价格也就在江北,在湖广中原各地,如今是有钱都买不到粮食,主要是灾荒导致大片土地颗粒无收,其次就是连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哪里有心思耕种。

就像红薯、玉米、土豆这种新式农作物,公孙翊都直接让各州开出五钱银子一石收购价,要知道淮扬五府两百多万百姓,广袤的土地上,今年可是种植了百万公顷的红薯、玉米、土豆,光这一年粮食就足以养活十万大军数年之需。

至于公孙翊答应皇帝年底上缴的五百万两白银的赋税,如今可一分还没兑现,不过通过粮食折算,加上各州府的商业税,还有两淮的盐税和漕运收入,五百万两银子到年底全部收上来的话,只多不少。

不过这样一来,也会彻底把公孙翊掏空。所以他现在自然是在考虑,究竟先上缴多少银子上去。

“山东兵备松懈,山东都司如今已经形同虚设,也就三弟你手中的兖州、莱州加上临清州尚有一战之力。预防万一,咱们必须立刻提醒各军府卫所加强戒备,同时调动兵马北上。”

宋献策对于公孙翊提出建奴会再次南下山东劫掠的问题,自然十分重视。

“我认为临清州会首当其冲,我建议若建奴大举入侵,可以放弃临清州,集中兵力在兖州一线,同时提醒山东都司和山东巡抚王公弼,让他做好应对准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