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国贼公孙翊
紫禁城内乾清宫大殿。
“诸位爱卿,天下动乱,罪在朕一人乎?淮扬巡抚公孙翊动议迁都金陵,诸位卿家对此事有何看法?”
辽东失守,长安失守的消息,早已经让崇祯精力憔悴,在看到公孙翊南迁奏折时,他不由皱起眉头,迁都无疑是动摇国本的事情。
思来想去的崇祯,自是拿不定主意,只能再次召集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先进行小范围的商议。
“皇上,臣等死罪……”面对崇祯自我降罪之举,殿下的一众朝臣无不跪倒在地,个个表情凄惨的喊道。
不管这话究竟真假,但此时殿上一众朝臣的表情无不是情真意切,一副尽忠献身的表情。
“免了,都起来说话,朕现在需要的不是你们的人头,是破敌的良策,是迁都究竟可不可行?”崇祯对于这帮老臣那真是又恨又气,眼下是他们表忠心的时候吗?
“皇上,兵部刚刚接到淮扬巡抚公孙大人的文书,公孙大人的判断是他认为建奴这次会故技重施,迂回劫掠山东各地,京师各营只要加强戒备断然无忧。”兵部左侍郎陈新甲进言道。
“陈爱卿以为公孙翊的判断有几分把握?”崇祯总算听到一个好消息,精神也不由为之一震。
“公孙大人认为有七成把握,眼下咱们山海关尚有三万兵马,京师尚有两万京营,山西保定各地皆有兵马屯驻,建奴急切之间断然攻不下京师,他们若围困京师,全国各地勤王兵马赶到的话,建奴断然讨不到好处。相反他们若是劫掠山东各州府,收获却会更多,又能打击我大明军心民心。”陈新甲之所以这么有底气,自然是出于对公孙翊的信任。
“爱卿所言有理,那山东方面公孙翊可有办法防御?”崇祯点头之余,遂担心的问道。
“回禀皇上,公孙大人说他已经有了完全准备,保证可以让建奴空手而回。”陈新甲自信的应道。
“善。”崇祯眉头舒展,再次问道:“那关中局势如何处置?”
“关中局势糜烂,如今李自成大势已成,急切难以歼灭,对其应该采取怀柔手段。待解决湖广的逆贼张献忠所部,才集中兵力围剿方为上策。”对于李自成兵部也没有主意,但面对皇帝的询问,陈新甲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陈阁老,你以为如何?”崇祯对于陈新甲这个回答显然不满意,遂把目光转向内阁大学士陈演。
“微臣,微臣赞同陈尚书之议。”陈演就是个滚刀肉,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主,对于兵事,他的水平还不如周延儒。
“那公孙翊动议太子南迁一事,诸位大人以为如何?”崇祯一脸失望暗叹一口气,只得再次问题关于南迁之事。
“皇上,太子南迁,乃是动摇国本之事,臣以为不可。”大学士内阁阁臣吴生断然道,这个人倒不是反对公孙翊,只是单纯的站在国朝的立场上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启奏皇上,荀子有言:口行善,身行恶,国妖也。公孙翊如今在江北手握重兵,他动议太子南迁,若心怀鬼胎,则天下亡矣。”
吏部尚书郑三俊忧虑的道:“若皇上有意让太子南迁也不是不可,但必须让公孙翊交出兵权,亦或者让他进击中州,夺回河洛之地。”
“然后再派出忠心体国的老臣随太子殿下南下,如此方可保万无一失。”
“郑尚书之言,老成谋国,臣附议。”文华殿大学士王应熊附和。
右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方岳贡紧接着出班道:“近来都察院接到漕运总督张镳,督两淮盐务韩如愈等人多封弹劾文书,内容都是弹劾公孙翊在江北大兴新政,大肆敛财,私募兵马,其心可诛,若皇上让太子南迁,只怕会重演汉末故事,请皇上三思。”
“方大人,你这怕是莫须有的罪名吧?如你所说,公孙大人岂不是国贼乎?这么说难道是皇上看错了人?”
陈新甲现在视公孙翊为中兴大将,见方岳贡这般指责公孙翊,自是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