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七十七)
134(七十七)
◎计划有变◎
青州不是毕仁的主场,她没有打算在此过多停留。
不是这里不需要变革,而是太子东征无论成败与否都会回到青州,一州之地岂容二主,有这个功夫毕仁不如好好经营一下自己的地盘。
对,说的就是扬州,那里还有一个吴郡没有被她全盘接管,作为扬州境内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天高海阔大有可为。
在酒楼的那场茶话会之后,毕仁原本打算率领建安水师再次踏上航程,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吴郡。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一封加急召令在毕仁准备动身之前送到了她的手中——陛下急召长平公主回京。
在安顿好送信的内监之后,毕仁捏着手中的召令在房间内踱步,她在思考宫里那位那位到底是什么意思?
突然让长平公主返京是否另有深意?
难道是想收回自己手中的权利?
怀安这些日子陪伴在母亲身边,经验也许还有待积累,但政治嗅觉却越发敏锐。
她问:“母亲,皇外祖他……京中是不是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状况?”
毕仁摇头:“不知,等韩川回来看看他能不能套出那个传旨太监的话。”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切还是小心为上。
……
传旨太监名叫吴仁贵,韩川在毕仁的授意下,晚饭时亲自陪客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吴公公,酒肉歌舞俱全,别以为无根之人不好这口,平时在宫里都是伺候别人,现在轮到自己被慎重对待,谁能拒绝。别说他了,就连跟随来的一干随从都是妥善安排,可谓是给足这位传旨太监排面。
可这位吴公公的嘴就跟个蚌壳一样——死紧。
就是不吐口。
这又不是羁押的重犯,还能上刑,人家是京里来的,是皇帝的喉舌,在没摸清楚路数之前万万不能得罪。
因为是急招,毕仁带着怀安在接到旨意的第三天一早就动身了,她再三思虑之下还是将黄染率领的建安水师留下,让他在自己动身之后也即刻返回建安。
这样做有几种考量:一是,建州水师这些人马是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那是要用到海战上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他们更大的价值。
二是,自己一个公主率兵进京着实不妥,地方武装就应该留在地方,进了京算怎么回事儿,再说他们也不一定能进去,离着京畿八百里就得被拦下来。
三,那就是毕仁的一点直觉,她总感觉这次回京容易,但要是想再回到扬州,恐怕……黄染和建安水师是她翻身的最大底牌。
黄染不放心把公主的安全交给别人护卫,“殿下,卑职随您一同返京吧。”那韩川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
毕仁略一思索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安排,“不用,你把建安给本宫守好了比什么都强。”再说还有杨易之呢,这厮奉旨护送长平公主,只要她没全面接管扬州,那他的任务就不算达成,暂且还能用一阵。
至于今后的事,今后再说。
黄染还要再劝,毕仁摆摆手:“你把咱们打下的地盘守好了比什么都强。”
“建安水师就是本宫的退路。”
黄染抱拳,重重点头。
除了黄染,她还留下了裴安华,允她返回吴郡。裴氏商行长时间无人打理也不行,主家不在怕是底下人要闹妖,尤其是听说那裴家还有一个跃跃欲试,时刻准备找机会上位的赘婿,毕仁更坚定了让裴安华尽快返回吴郡的主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裴家也是一盘烂账,唉!
不过裴安华回去了,裴金这个当儿子的就不必了,连借口就是现成的——年轻人还得磨练。
这母子一体,总要留一个在身边才放心。
裴氏母子二人知道的也不少,虽然不是那么放心,但也不能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猜疑就全噶了,毕竟还有用。
尤其是裴金,年纪轻轻有一颗赤子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个难得的。好好培养一下,说不定今后有大用。
……
等返京的车队都要驶出青州境内了,这姓吴的才在韩川的软磨硬泡下吐了口,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来寻毕仁,张嘴就是一句“殿下,不好了!”
毕仁彼时正在和怀安在小河边看侍剑叉鱼,全当车队歇脚时的一点娱乐。
听到韩川咋咋呼呼地嚷嚷,侍剑快到手的鱼儿受惊,哧溜一下窜走了。
韩川因为他的咋呼迎来了一群人的怒目而视,尤其是侍剑那个眼神,盯得人心里直发毛,他急忙刹住脚步,一时不知该不该继续说下去。
毕仁是知道他的,没有要紧事不会如此,她问:“出了什么事?”
韩川看着围在长平公主母女周围的一干人,嘴角动了动没说话。
毕仁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是有些话不好当着众人明说,她擡手示意其她人不用跟随,自己往边上走了一段,挥手示意韩川跟上。
韩川见人群离得远了,赶忙附过来小声道:“殿下……”
毕仁越听眉头挑的越高,她也有些诧异,问:“太子不是刚出发去打句郦么,那边动作怎么这么快?”
“呃……卑职听吴公公那个意思,句郦使者进京不是要告状的,估计那边仗还没打完呢,而是……”韩川这番话说的小心翼翼,边说边看新主子的脸色。
“姻盟?他们也配!”毕仁冷笑:“区区一藩属小国,看来是几年不挨打皮痒了,还想求娶宗室女下嫁,哪来的脸?”
不对!
毕仁突然反应过来,毕氏皇族除了自己这个三十多岁的孀居公主,哪还有什么宗室女?
长平公主是昭德帝唯一的女儿,昭德帝仅有姐妹一人,就是那位已经逝世多年的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