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七十六)三更合一 - 刀下不留人 - 财神爷的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刀下不留人 >

133?(七十六)三更合一

133(七十六)三更合一

◎思变(二)◎

班鹤青:“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与班鹤青话音同时响起的还有敲门声,侍剑推开门,来的是裴安华,是毕仁派人通知她过来的。

裴安华进了屋有些许茫然,不过她也没多问,在公主的示意下选了个空位置坐。

毕仁没想到最先开口提问的会是班鹤青,不过联想到她的成长经历也就没那么意外了,班氏向来出奇女子。

“如果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问题根源是什么?”

“是什么?”众人异口同声发问。

“是思想的顽固不化,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第一点从刚才那对夫妻身上可见端倪,男人对女人不尊重,把她视为个人私有物品。当然,这种思想在民间普遍存在,不止存在夫妻关系中,更早可以追溯到父女关系诞生的那一刻起。受礼教约束,女性往往也会把自己当做男性的附属品。这也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那一套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那么父亲或者丈夫为什么可以掌控家中的女性群体呢?”

“因为他拥有话语权。”

“话语权从何而来?”

“养家。”张胜楠低声:“民间大多默认男人养家糊口。”

毕仁:“那事实呢?”

张胜楠:“我身边大多女人也要种田织布,上伺候老下照顾小,里里外外操持一家子的生计,不比男人轻松。”

班鹤青:“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像我们家还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像与我家差不多的人家,男人在外挣得的银子大多是要交到公中,由家中主母掌握中馈,与各家人情往来,操持宴会,教养子女,也都在主母职责范围之内。其余各房头也是男人负责外面的一应事宜,正妻负责操持家中琐事。不过无论是妻子还是妾室都是不用参与劳作的,这种事自有下人去做。”

张胜楠好奇:“女人在家中不用伺候公婆么?那哺育子女呢?”

班鹤青:“公婆得伺候,看人家吧,有那爱折腾人的就会要求儿媳每天晨昏定省,但这种看似秉承孝道,实则拿捏儿媳立威的事儿传出去也不好听,外面会说这家婆母苛刻,不利于家中未婚配的男子说亲。若女方家地位与男方家相等,或是略高于男方,那就更不能折腾儿媳妇了,除非脑子不清楚。若是家中长辈有疾,主要是由下人伺候,晚辈若能在长辈塌前躺上那么几晚,亲手侍奉汤药,那孝顺的名声隔天就能传遍京城。”

“至于子嗣的教育问题,我们班家是从五岁时起,不论男女都要进族学启蒙的,在此之前一般都由乳母带着,不分嫡庶男女平时也都是有仆妇丫鬟伺候,小孩子从生下来就由乳母喂养,其实牵扯不了当母亲的多少精力。”

张胜楠嘴巴微微张开,它以前就听说过大户人家的孩子不用当娘的喂奶,今日听班姑娘这么一说,可真是长见识了!

“这可以理解为越是底层的人家,女人活得越累吗?”闻琴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闻琴又补了一句:“虽然大户人家的主母也需操持家中事物,但那主要体现在劳心,而在民间百姓家中,则是劳身。”

“是既劳心又劳身,仿佛从嫁了人那一刻起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就得给夫家当牛做马。”张胜楠叹了口气:“我还好,至少未嫁时有父母疼爱,不像有些的人家的姑娘在娘家时就开始当牛做马。你们别不信,像我那前夫家的邻居,姐妹六个哥儿一个,当爹娘的整天教育她们要孝顺,要以弟弟为主,弟弟才是家里的根,即便是嫁了人也要反哺娘家,弟弟结了婚也要继续帮衬。甚至我还见过把娘家侄子看得比自己孩子更重要的,我真弄不明白她们脑子里是怎么想的?有个词怎么说来着,哦对,病入膏肓。”

思想上的病入膏肓。

张胜楠:“养老不指望自家孩子,还能指望上侄子?什么有了兄弟就会给姐妹撑腰,我才不信!那都是忽悠女娃为娘家卖命的屁话。”至少自己遇见事情向兄嫂求助,她就没有得到来自娘家的一点帮助。

“如果我爹娘还在,至少不会任我被人欺凌,至少我还有娘家可回。唉,你们不知道,寻常百姓家若是兄嫂当家,一般是容不得被休弃的小姑子,和离也不行。”

“做女人难啊!我要是自己有块地就好了,那样至少还有一个退路。”

众人听完张胜楠的讲述无不感叹她的遭遇,纷纷同情她的不易。

毕仁:“这里体现了几个问题,一是阶层不同,境遇的差距;二是家中长辈的治家理念对于晚辈的影响;三是关于土地继承权的分配问题。闻琴,这些你先记下来,咱们稍后再讨论。”

班鹤青好奇:“张姐姐你出嫁时,娘家那边没给你准备陪嫁么?”

张胜楠:“准备了一些银钱傍身,若是没有这些支撑着,我的处境会更难。那没皮没脸的一家子刚开始还想算计我,只不过……呵!”

班鹤青:“张姐姐那么喜欢田地,为什么不置办田产当做陪嫁?”

张胜楠摇头:“一般人家没有这样做的,田地需要人去耕种,我若是嫁到婆家谁去种,这块地又算谁的?”

“这就涉及到了我刚才说的第二点——利益分配。”毕仁看向班鹤青:“说说你了解的情况吧。”

小姑娘点点头:“据我所知,京中官宦人家一般都会给外嫁女置办田产、铺子,金银首饰作为陪嫁,不过这也不一定,有的人家就只会单单陪嫁一些银子压箱底(这与家境和女子的出身息息相关)。条件富裕的还会给女儿置办宅子,只要不涉及祖产,陪嫁多少全凭主母的意思,还有就是生母的意愿,毕竟如果当母亲的愿意动用自己的嫁妆为女儿添妆,谁也不好说什么。”

张胜楠惊讶了,“姑娘是说女儿也可以得到田产,房屋,铺子作为陪嫁?”

班鹤青点头:“正是。”

张胜楠:“那田地谁去耕种?房屋无人去住就会荒废,谁去修葺?铺子……不是说大户人家的娘子们不轻易出门吗,铺子何人操持?”

班鹤青:“自有奴仆打理。”

“一般情况下,陪嫁的物件越多,从娘家带走的丫鬟仆妇陪房就越多,自然不缺人打理。”

张胜楠:“那,那……”

似是知道她要问什么,班鹤青微笑道:“不用怕下人中饱私囊,陪嫁的人自然是精挑细选的,手里都握着他们的死契呢,哪个不要命了敢背主。”意外情况不是没有,但这里不方便说,主子想要拿捏奴婢有一百种法子。

听完这些张胜楠可谓是目瞪口呆,她从未想过大户人家原来是这样的,光听听就觉得真是开了眼。

二人所处的阶级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同。

权贵阶级养女儿和贫寒百姓养女儿自然会存在差异,不能说前者觉悟高,而是大多数情况下前者目光不会太过于短浅,他们所求的也许更多,比如期待通过联姻产生更大的收益与价值。

但至少,良好的出身,优质的教育,丰厚的陪嫁,这些都可以给外嫁女提供更足的底气。

出身是天注定,认知是后天行成。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时现实就是这么无奈,即使某些人意识到了也无法抹平这种差距,哪怕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就如同屋内的几人,毕仁与怀安代表着皇室,也就是统治阶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