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最后的愿望
天亮以后,是窗口射进屋里的太阳光,才使姚尘醒来。这段时间,他的确是太累了,不管是公司还是家里,不管是工作,还是精神,都疲惫不堪。
昨夜,他睡了一个安生的觉。
姚千峰也在黎明前睡了一会儿,醒来后,就与以往不一样了。他一时清醒,一时糊涂。
从上午开始,有村邻陆陆续续走进姚家大院,农村人就是这样,淳朴善良,讲究情义,听说姚千峰不行了,纷纷来跟他见上最后一面,做最后的告别。
没有音乐,天气晴朗,但姚家的大院里,却罩着一层哀伤的氛围,沉重,压抑,令人情绪低落。
中午十一点多,姚千峰睁开了浑浊的眼睛,缓缓地转着脑袋,好像在寻找什么。后来,他把目光落在了姚尘的脸上。
姚尘明白,这是爸爸有话跟他说。就蹲下来,俯下身子,靠近老人。
姚千峰艰难地翕动嘴唇,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我死后,把我埋在、你爷爷旁边,我不要火化,我要一个、全乎的身子,去……见你爷爷……你能答应、我吗?”
zf为了生态,环保,节约土地资源,倡议并且出台法规,人去世实行火化。
但当地在执行火葬政策上,有些搞笑。这可能是与当地人们的习俗传统有关吧,几千年所谓入土为安。
本来,zf实行火葬,目的主要是节约耕地,最大化地保障基本农田规模。而当地地方zf一律采取,人死了,拉到火葬场火化,然后允许事主把死者骨殖取回家,装进棺材入殓,再举行盛大的丧葬仪式,大办丧宴,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地把逝者下葬。墓地高高隆起,好大一座坟茔。结果,跟过去传统土葬毫无区别,死者家里,多走了一道火葬的程序,多花了一大笔拉运、火化钱,费了一番周折和精力,最后丝毫没有节省农耕地。
姚尘对当地的殡葬形式,一直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自己就是一个小老板,一个无职无权的小老百姓,没有任何话语权。
殡葬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是孝道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国家出台政策,改革殡葬制度和习俗,目的是节约耕地,多产粮食,是一项积极的国策。
而火化以后,再行土葬,还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姚尘听了父亲的话,久久沉默。国家的政策,他姚尘怎么敢违背呢?父亲的这份嘱托,太过沉重,也太过宏大,不是他姚尘所能够完成的。
见他不吱声,老人期期艾艾地盯着他的眼睛,有期待,有祈求,有难过,也有绝望。
但是,老人的目光没有松动。
姚尘感到父亲的目光有千斤重,压得他的身体难以承受。
“你不要异想天开了,哪个敢违反国家政策,给你土埋?”姚井然不耐烦地一口回绝父亲的要求。
姚千峰恨恨地瞪了二儿子一眼,又把目光移到姚尘脸上。
在当地,并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拉到火葬场火化,有一部分人家,老人传统,在临死前嘱托家人,不把自己身子烧掉,就偷埋。
这些人家,老人死后,不对外张扬,趁着夜晚,找几个靠得住的亲邻,偷偷在事先选好的地块挖一个墓穴,把死者入殓装棺,悄悄抬到墓地,下葬。先把土埋得跟地面一样平,等到第二年以后,时间久了,利用清明,或者春节前,再在坟头上堆土,习俗称为“捧坟”。
姚尘当然了解这种情况,也懂得怎么操作,他之所以不敢爽快地答应父亲,一是他不愿意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第二,也是怕到时候有人举报,如果有人举报,埋葬的死者将会被扒出来,重新拉去火化,当地传统习俗上讲,是非常不吉利的,名声也不好。
那些偷偷土葬的人家,就时不时地遭到别人举报,遗体被扒出来。有的是因为逝者家跟举报者有矛盾、仇怨,有的,是因为举报者为了利益。根据当地政府殡葬管理条例,凡举报属实者,区、县人民政府奖励一千块钱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