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 当耀祖穿越到女尊世界 - 薄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传说

传说

十年后。

姜国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首辅凌瑾推行的“技术革新”政策成果斐然。蒸汽动力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铁路网络初具规模,连接了都城与各大州府。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人口增长速度前所未有,仅都城人口就突破了百万大关。

凌瑾的女儿凌慧已经十岁,聪慧过人,更重要的是,她对治国理政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兴趣。

而在凌府后宅,正君楚柔虽已人到中年,却保养得宜犹如少男,他依然精心管理着后宅事务,常对侧君陈若兰感慨:“能在妻主身边侍奉一生,实乃三生有幸。”

这一年,凌瑾首次在朝中提出“制约权力”的构想,主张设立“参政院”来协助皇帝治国,限制皇权的过度扩张。这一理念在朝中引起激烈争论,许多保守派大臣强烈反对,但皇帝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有试行的价值。

——

二十年后。

姜国已经成为东方大陆无可争议的霸主。

凌瑾推动的技术革新让姜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到令人瞩目的地步。新式火器所向披靡,蒸汽战船称霸海疆,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在技术上与姜国的差距已达百年以上。

凌瑾力主设立的“参政院”终于得到皇帝正式批准,开始参与重大政务的讨论。虽然权力有限,但这已是姜国政治制度的重大突破。参政院由各部尚书、地方总督、学者、商人以及其他各界人士代表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国策。

这一年,二十岁的凌慧通过殿试,名列一甲,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她凭借自己的才学而不是母亲的权利踏上仕途,让朝野对她刮目相看。

西南的蛮族诸国主动归附,北方的游牧部落年年进贡,姜国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地扩张。国库充盈,民生富足,商贸繁荣,各行各业都在蒸蒸日上。

——

三十年后。

凌瑾已经六十五岁,身体开始有所不支,但仍然精力充沛地处理政务。

这一年,姜国完成了“第二次技术革新”——电力的大规模应用。都城的夜晚第一次被电灯照亮,如白昼般明亮,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观看这一奇迹。电报网络覆盖全国,消息传递的速度前所未有。蒸汽火车的速度也提升到令人咋舌的水平,从都城到边境只需三日。

凌瑾的政制改革基本成型。“参政院”权力逐步扩大,开始审议国家预算和重要法案。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仍保持着最高权威。朝政变得更加透明,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充分讨论。

凌慧在这一年已经官至三品,表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她在户部负责财政改革,推行新的税收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繁荣。

国外的使节络绎不绝地前来朝贡,都想学习姜国的技术和制度。有些小国甚至主动要求成为姜国的属邦,以求得到技术指导。

——

四十年后。

这一年春天,七十五岁的凌瑾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她的葬礼规格等同于皇家,举国哀悼三日。皇帝亲自主祭,满朝文武尽皆出席。民间自发停市三日,家家户户都挂起白幡为她送行。

凌瑾去世后,朝廷按照她生前的建议,启动了首辅选举程序。参政院通过选举提名三位候选人,皇帝从中选择一位担任新首辅。这种制度既保持了皇权的权威,又确保了相权的独立性。

凌慧此时已是户部尚书,政声卓著,但她在首辅选举中败给了工部尚书李明华。李明华是一位同样推崇凌瑾改革理念的政治家,她的当选得到了朝野的普遍认可。

凌慧对于败选并无怨言,继续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勤勉工作。她深知母亲的理念——权力不是世袭的特权,而是服务国家的责任。

这一年,姜国的工程师们成功制造出了第一艘铁甲战舰。全国的铁路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最偏远的边境地区,电报线路覆盖了每一个州府,工厂的烟囱遍布各大城市。整个国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

五十年后。

凌瑾逝世十年后,姜国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君主立宪制度日趋完善,参政院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已经可以弹劾不称职的大臣,甚至可以否决皇帝的某些决定。但皇帝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袖,只是权力受到了合理的制约。

凌慧在这一年升任首辅,她的当选完全基于能力和政绩,没有人会因为她是凌瑾的女儿而给予特殊待遇。她延续着母亲的理想,继续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姜国进入了又一个高速发展期。

技术革新仍在继续,这一年,姜国开始建造第一条海底电缆,准备与海外诸国建立电报联系。内燃机技术也开始起步,第一批汽车在都城的街道上试运行。同时,新式纺织机械让布匹产量再次翻倍,姜国的丝绸和棉布畅销海外。

——

七十年后。

时光荏苒,凌瑾逝世已经三十年。

她推动的各项改革已经深深扎根于姜国的土壤中。参政院制度传播到了周边各国,这片大陆上出现了多个实行类似制度的国家。皇权专制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开明的政治体制。

这一年,七十岁的凌慧也走完了人生路程。她的葬礼简单而庄重。她生前立下遗嘱,要求一切从简,不搞特殊化。

凌慧的长女凌志远此时是一名普通的县令,正在基层历练。她从未因为祖母和母亲的声名而获得任何优待,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汽车已经不再是富人的专属,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引入让它的价格大幅降低,开始进入中产家庭。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古老的驿道被宽阔的柏油马路所取代。无线电通讯技术也取得成功,新闻和信息可以即时广播到千家万户,一个更加紧密连接的世界正在形成。

——

两百年后。

姜国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

都城的高楼大厦直插云霄,互联网络连接着全国每一个角落。人们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工厂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承担了大部分的复杂工作。

民主制度也更加完善。皇室已经完全成为象征性的存在,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民选的议会手中。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凌瑾已经成为姜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受崇敬的人物之一。她的肖像印在货币上,她的名言刻在政府大楼里,全国有数百座以她命名的学校、医院和研究所。

凌府遗址被改造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地下密室,但由于年代久远,除了一些腐朽的杂物和墙上的划痕外,无法得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它被简单记录为“凌府地下储藏室”,偶尔会有研究凌瑾的学者前来查看,试图解读那些刻痕的含义,但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在意。

这时的人们通过电子档案轻易就能查阅凌瑾的生平,但关于她技术创新的真正来源,依然是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但都缺乏有力的历史证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