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上兵伐谋:管仲传全.3》(7) - 上兵伐谋:管仲传全 - 若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七章《上兵伐谋:管仲传全.3》(7)

后记

距《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初稿动笔已有十年,这十年里,《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出版了,仿佛是完结了心愿,但时间往前走,温故旧文,当初那部倾尽全力完成的书稿其实留下不少遗憾。这遗憾是:整个故事架构略显扁平化,虽然题材是历史人物传记,叙事重心在个人,但也因为突出人物的主角形象,导致情绪化渲染过度,从而削弱了历史向的纵深分析,比如像诸葛亮北伐这样的大事件,明明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战争,下笔时格局趋于逼仄,为此自责许久反省许久,发觉问题的症结是对中国史整体了解不够,直白地说,就是历史知识欠缺,以至于愿望与成文发生差离。

为了解决这个症结,我决定从头学习中国史。

由此还发了个宏愿,不仅要学习,且在每段历史时期学习暂告结束时,争取写一部小说作为阶段性读书笔记,恰恰在学到春秋前期时,接到了有关管仲的约稿。

说是约稿,也是我自己的选择,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几乎是“一眼相中”。理由有二,一是权作读书笔记,正好借此催迫自己努力学习,二是管仲是诸葛亮的偶像,写了“粉丝”,不得写“偶像”吗,岂不是天注定?

应诺写稿时很爽快,到真正构思、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太难写了。我后来做了个比喻,如果《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难度系数是1.0,那么,《上兵伐谋:管仲传》是2.0。

管仲襄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怎么变成逻辑自洽、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的故事呢?讲一个全能贤相辅佐一个强悍王者成就千秋霸业的故事?事实是如此,但很容易写成“开金手指”的“无脑爽文”。

要这么写也不是不行,但这样一来,从头学中国史又有什么意义?在《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里犯的错,又在《上兵伐谋:管仲传》里犯一次,不免羞耻。

不得已反复阅读史料、反复斟酌构思,经过无数次否决、反对、自省,也亏得有个热爱历史的朋友给了中肯建议,才慢慢理清思路,决意把故事重心确定为管仲改革,以改革这把弓弩,去瞄准管仲的一生,进而瞄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阔事业,以及复杂的春秋社会生态。

管仲改革难,写出来更难,那是一场超越春秋时代的改革,一场构建早期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革,一场再造天下格局的改革,也是一场人亡政息的改革(必须承认,限于篇幅,有的内容没有完全展开)。

行文之时,每往前推进一步,都艰难无比,仿佛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与管仲一起经历革新之路,一起锐意破壁,一起重塑天下,因此一字一竭蹶,一句一顿挫,一行一磋磨。曾经有几个瞬间,生出放弃的念头,到底是憋着一口气顶到了最后。

写管仲传很累,然而也获益良多。有了这番艰苦的写作经历,我才真正领悟到,写政治家治国,不是仅写主人公看两份公文、接见两位官员,或者与某某宫斗,再抒发两句“他多么辛苦啊”“他多么能干啊”的感慨,如此等等浮于表面的空洞叙述;着眼点应在“治国”,如何治?治什么?宏观上如何把控?微观上如何操作?治国在现实层面本非易事,落于文字又怎能轻忽?

当然,成文肯定有不少毛病,不过我尽力了,实在是能力有限,有些事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到。

无论诸葛亮还是管仲,都有向死而生的精神力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平凡之人,成就不了伟岸之业,但至少可凭此精神,激励自己去努力做事,比如,写一个不太难看的故事。

以上,是为后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