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假痴不癫
第46章假痴不癫
原典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宁可假装不知道而按兵不动,也不要假装聪明而轻举妄动。做事要沉着镇静,不能泄露自己的真实动机。这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时,如蓄力待发般平静。
解读“假痴不癫”,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转化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渡过某种危难,或者对付某个实力强大的对手时,故意在一段时间内装作愚蠢痴呆,以保全自己,趁势出击,战胜对手。
“假痴不癫”之计,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痴痴呆呆,内心里却特别清醒。实属高招。因此,此计常常被野心勃勃又颇有心计的人运用。他们往往在实力还不够强大,时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用假痴迷惑众人,以掩盖自己的真实企图。
此计用于政治谋略,属于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表面上装痴扮呆,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假象。其实质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满腔的政治抱负,躲开政敌的警觉,避开其锋芒。而后专一等候时机,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军事上,有时是为了以退求进,以达到后发制人。这就像云势压住雷动,不露声色,最后一旦爆发,必定出其不意而获胜。
要很好地理解“假痴不癫”之计,可以从以下几种含义进行把握。
一、难得糊涂。糊涂是很难做到的,所谓的难,就难在本不是真糊涂,却还要装糊涂。目的就在于让别人完全相信你,并以真糊涂来对待你。
二、大智若愚。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常常以装疯卖傻、装聋作哑来蒙混对方。这种假作不知,假作不为,假作不是的做法,表面上让人觉得与世无争,弱而无能,实际却精明至极。
三、不露玄机。要做到静不露机,蓄而待发。之所以要把内心的想法深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是因为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定会惨遭失败。
四、深藏若虚。本来很有秩序却故意表现出混乱的样子;本来很饱暖,却露出饥寒的模样;本来人很多,却让人觉得人数很少;本来很勇猛,却表现出很怯弱的样子;本来准备充足,却表现出毫无防备的样子,由此麻痹对手,获取成功。
而当敌人运用“假痴不癫”之计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防范对策加以应对。
一、善于观察分析,利于发现敌人“假痴”的蛛丝马迹。一旦认清真相,要当面揭穿其真面目。历史上的许多战事,都在向我们警示透过现象看清楚本质的重要性。在对方耍“假痴不癫”鬼把戏的时候,当面将其丑陋的真面目揭露出来。让事先毫无思想准备的敌人,面对突发情况一时难以应付,只能处于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这样,他们从前所煞费的苦心也就功亏一篑了。而要当面揭穿对方的骗局,必须掌握一定的证据,然后迅速击中要害,不给其留下狡辩的把柄和反击的机会。
二、将计就计,以“假”当真,将敌人引入圈套。一旦发现了敌方正在对我们施用计谋,即使已经识破,暂时也不要揭破它。不如也顺势来个假装糊涂,故意将其当真,让敌人相信我们已经上当。这样,他们便会放心大胆地继续演他的“假痴”之戏,却不料我们早已经布下了牢牢的圈套,最终让敌人害人不成反害己。
智慧典例
苏联秘密研制原子弹
“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敌人、待机而动的计谋。斯大林就曾利用这种方法,不露破绽地表演了一场逼真的“装聋作哑”剧。
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在战场上的军事较量,常常作为令人瞩目的大事,无时无刻不在世界各国的报刊、广播中被报道及传播。然而,对于另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研究原子弹,各个国家却都是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激烈而秘密地进行着。美、苏、德等国,无一不想抢先研制成功,好将其作为一种威慑性的武器,用于战争之中。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开会,研究对日作战等重大问题。此时,他们对战后的战略图谋其实也早已各有打算。
在一次会议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提起,美国已研制出一种威力非常强大的炸弹,以此暗示美国已拥有原子弹,恐吓斯大林。在杜鲁门讲这番话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紧紧盯着斯大林的脸,观察他对杜鲁门讲话的反应。
然而,斯大林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丝毫没有露出任何异常的表情。以至于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大概有点聋,当时没有听清楚杜鲁门的话。而实际上,他不仅听懂了杜鲁门的话,还听出了这些话的弦外之音。会后,他对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研制工作的进度。”
就是这次会议之后,苏联开始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弹。到1946年底,苏联的第一个铀—石墨反应堆建成。随后,研究人员建立了强大的实验反应堆和工业反应堆,并开始生产分裂物质。到1949年9月25日,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事件完全出乎了美国人的预料,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震动。
原子弹爆炸后,杜鲁门才对当年斯大林的装聋作哑如梦方醒,对此只发表了简短的公报:“我们已掌握苏联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的证据。”除此之外,他们还能说什么呢?这个“突然袭击”对美国打击太大了。
从此以后,美苏在战略上的核竞赛便全面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