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哈佛历史丛书:一本书读完人类探险的历史》(6)
人类向沙漠探险沙漠里,黄沙弥漫、水源绝迹、生命稀少,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进行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吞并”。在“人定胜天”的鼓舞下,近代具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没有被前人的暂时失利而吓到,他们勇敢地向沙漠这一“生命的禁区”挑战,并最终成功地征服了沙漠,为人类认识沙漠,学会与沙漠相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僧法显穿过沙漠游历印度
公元初年,第一批佛教的传教者沿着张骞开拓的道路来到中国,这些传教者已在中亚和东亚各民族中把这个新教传播开了,此后不久,中国的朝圣香客们也沿着这条已被开拓出来的道路前往印度,中国的佛教高僧法显是最著名的西行者。他穿过中亚地区来到印度的西北部,并在印度逗留多年,收集了佛教的许多经典和著作手稿后,沿海路回国。法显著有《佛国记》,这部著作一直流传至今,被译成多种文字,并附有大量注释。他在这部著作里除了对佛教寺院和经典书籍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外,还对游历过的国家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作了简要的描写。
自小出家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3岁的时候,就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
10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20岁时,法显受了大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
399年,在佛教界度过了62个春秋的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西域行程
这年春天,法显带着4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5个僧人,组成了10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总共11个人。
“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5人随使者先行,其余6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17个昼夜,1500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焉耆。他们在焉耆住了两个多月,其余6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焉耆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焉耆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其中4人离开了。
法显等7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里木沙漠(塔里木,在维吾尔语中,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此。法显一行走了1个月零5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置国(今新疆和田)。于置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3个月。
接着继续前进,法显等人走了25日,便到其子合国(于今新疆叶城县)。在子合国居留15日后,继续南行4日,进入葱岭山,在于麾国(于麾国可能在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安居。安居后,又继续走了25日,到竭义国(竭义国在何处,存在争议),这里有竹子和甘蔗。法显等人从此西行向北天竺。
天竺活动
到了北天竺,法显第一个到的国家是陀历(相当于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达丽尔)。402年,法显到了乌苌国(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这里的和尚信奉小乘教,有佛的足迹。法显在这里夏坐。
夏坐后,继续南下,先后到了宿呵多国(相当于今斯瓦脱河两岸地区)、犍陀卫国(其故地在今斯瓦脱河注入喀布尔河附近地带)、竺刹尸罗国(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尔品第西北的沙汉台里地区)、弗楼沙国(故址在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那竭国界醯罗城(今贾拉拉巴德城南之醯达村)、那揭国城(故址在今贾拉拉巴德城西)。
▲楼兰遗址,法显西行求法曾经过楼兰古国
403年,法显继续南下,到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邦努),从此东行,到了毗荼(今旁遮普)。从此东南行,经过了很多寺院,进入了中天竺。先到摩头罗国(即今印度北方邦之马土腊),然后到了僧伽拖国(今北方邦西部)。
404年,法显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今北方邦北部腊普提河南岸之沙海脱——马海脱)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一迦维罗卫城。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佛教经典,一共住了3年。随同法显的一个僧人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409年,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去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4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12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顾影唯己,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个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凄然下泪。
▲《佛国记》中关于法显回到中国的记载
随船归国
411年8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船,循海东归。船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100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晋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5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
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崂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412年7月14日。
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30余国,历经13年,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了。在这13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5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420年,终老于此,卒时86岁。他在临终前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部63卷。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玄奘西域历险之旅
玄奘为了西行求法,“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万余里。玄奘依据他在旅行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本书历经十多个世纪,广为流传。
偷渡过境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幼年时就聪慧好学,而且家学渊源,少年出家后更是勤奋用功,13岁就能登座于大众前覆讲经论。在博览各家宗论典籍时,发现各宗所说,彼此不一,于是与兄长长捷法师参访四方宿德耆老,想要解开心中的疑惑;但是,终究未能于论辩当中释疑。于是,玄奘发愿西行天竺(今印度),以求法取经:“唯有将原典精确地译出,以释众疑,佛法才能继续在东土弘传,利益世人!”
公元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100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孤单一人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摸走了80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被守关将士一箭射中,当场被擒。
▲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佛教徒千里迢迢去印度膜拜
守关将士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800里的大沙漠了。
抵达高昌
玄奘离开第四堡,进入莫贺延碛大沙漠不久就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马泉的方向。在沙漠中迷路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玄奘恰恰在饮水时又失手打翻了水囊,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仍然毫不动摇地继续西行。几天几夜之后,滴水未进的玄奘再也走不动了,他昏倒在沙漠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王麴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麴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25人,随带30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24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由于木叉麴多处处狂妄自大,最后惨败给玄奘。经过这件事后,木叉懿多再见到玄奘不敢再坐着,都是站着和玄奘说话,以表示尊重。
走进印度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玄奘的西行冒险之旅10多年,他在中亚地区几乎重复了张骞所行的路线,他在阿姆河以南(从巴尔赫城开始)翻过了兴都库什山脉,沿着喀布尔河谷通过铁门进入印度,然后向东行进,穿过了旁遮普,此后他游历了北印度所有的国家,甚至到达孟加拉地区。他游历了印度斯坦半岛的一系列沿海地区(除去最南部地区)之后开始返回。返回时他沿着印度河中下游地区到达旁遮普,然后再次来到阿姆河,并从那里回到唐朝。
穿越卡拉哈里沙漠
在最早考察非洲内陆地区的欧洲人里,利文斯顿是第一个横穿非洲大陆和考察了赞比西河流域、刚果河流域的人。他发现并命名了维多利亚大瀑布。他的活动,打破了非洲的沉默,激发了外部世界对这块“蛮夷之地”的兴趣。他的活动和业绩,受到了欧洲及非洲国家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那勇于探险、百折不回的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是欧洲探险家心中的楷模。
毅然踏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