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哈佛历史丛书:一本书读完人类探险的历史》(4)
人类深入大陆腹地探险
最初的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有限,所以,早期人类把土地肥沃、河流丰富的平原或丛林地带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在这些肥沃的土地上,他们依靠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比如,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等等,但这些文明是彼此孤立的,并没有连接起来而形成一整片文明区域。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踏上了深入陆地腹地的征程,不管人类的最初动机如何,客观的事实却是人类深入陆地的探险行动隆重上演了。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在中国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西域开通以后,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从此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了起来,从而促进了这些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遣使联合大月氏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称为“匈奴”。汉高祖时曾企图击溃匈奴,结果反被匈奴击败。从此,汉朝不敢用兵于北方,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然不断地骚扰汉朝边境。
▲张骞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此时,汉王朝已建立60多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及时地把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多次为匈奴单于所败,被匈奴彻底征服,被迫西迁。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艰险的西域之旅
汉武帝的诏书下达后,年轻的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忍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
这个使命是异常艰巨的,因为中国人对中亚的地理形势一无所知,同时也是极危险的,因为,不管被击败的月氏部落逃往何地,毫无疑问,他们现今在数千里以外的西部广阔的草原和荒野地区放牧,然而这些地区的真正的统治者是匈奴人。虽然去西域路途充满凶险,但有张骞的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很快就有100多名勇士应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100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10年之久。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趁匈奴人不防备逃走。公元前128年,张骞携带妻儿、忠实的同伴堂邑父和一部分随行人员乘机逃跑了。他们向西行,走了好几个星期。起初,他们从一个沙漠绿洲转向另一个沙漠绿洲,沿着东天山南部山麓前进,后来,穿过了乌孙游牧部落的领地,乌孙人在生活习俗上与匈奴人相似。然后,他们沿高山峡谷翻过了中天山高耸的山岭,来到伊塞克湖沿岸的赤谷城,这座城是乌孙部族领袖的大本营。从此出发,他们越过高山隘口,沿纳伦河(在锡尔河上游)河谷进入费尔干纳平原,这是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领土。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决定返回。
元年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翻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1年多。
公元前126年初,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区。他们既无钱财又无食物,由于堂邑父是一个熟练能干的弓箭手,在最困难的时刻他箭射禽兽充饥,他们才不致忍饥挨饿。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在外面足足过了13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4队,分头去找天竺。4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从军封侯
在张骞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他曾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作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结交西域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300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36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漫漫“丝绸之路”
寻找神话中的游离岛
在古代,大西洋上“定居”着许多神话般的“极乐”群岛、“幸福”群岛等等,这些岛屿给一些被驱逐逃亡的人们或民族提供了藏身之地。于是,一个个有着冒险精神的探险家开始了寻找这些岛屿的征程,一场场探险行动也开始了。
“圣岛”的传说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在赫刺克勒斯石柱一方的大洋海面上,散布着这些岛屿。稍后一些古代著作家说,这些岛屿似乎是腓尼基人发现的,当罗马人毁灭了迦太基城后,这些岛屿成了迦太基人的避难地。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末或2世纪初的雅典著名学者普卢塔赫都谈到大西洋上的这些岛屿。普卢塔赫把这些岛屿划到不列颠周围的海区,把一些“圣岛”划到要走5天路程的更西部的海区,并赋予这些岛屿美妙的自然风光和温和宜人的气候特征。这些说法想必是以加那利群岛上的真正的发现为依据的,也可能是以古代航海家发现的马德拉群岛或亚速尔群岛为依据的。
迦太基建城
迦太基的建城时间比罗马要早,但确实时间无从考据。较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在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一城邦推罗的移民横渡地中海来到北非,向当地人买下一块土地,在当地土著人的同意下,建立了迦太基城。
欧洲的航海家在13~14世纪最终发现这些岛屿。好几个世纪以前,人们约在公元9世纪,已可以追溯到关于大西洋上存在“极乐岛”这一神话传说的根源。这些神话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个产生于爱尔兰,时间不迟于9世纪。居住在法罗群岛和冰岛上的爱尔兰遁世主义者,怀着对“世俗的空虚感”,希望离开人口较稠的海岛,来到一些遥远的无人问津的海岛上。他们认为,在这些海岛上可以免除干扰,“拯救自己的灵魂”。然而,诺曼人中的偶像崇拜主义者把他们从那里撵出去了。在爱尔兰人第库尔的著作中对此有清晰的记载,所以在爱尔兰的修道院里人们反反复复地查阅古代著作家的文献,企图从中寻找出对于这些遥远的“极乐岛”直接的记载或注释。关于爱尔兰禁欲主义者确实航行到大西洋北部一些岛屿的故事,与古代权威们关于西洋的中心存在着“极乐岛”的说法交织在一起了。这样便可以解释清楚布兰丹游历“圣岛”这一神话传说的起源以及他是如何发现该岛的。
“圣岛”的发现故事
9世纪末期,据说,布兰丹与他的一群学生从爱尔兰海岸启程向西航行,他在海洋上迷失了方向,发现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孤岛,他在这座孤岛上居住了多年之后返回祖国。这个神话被人们的幻想加以渲染和涂饰后流传到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中世纪的一些地理绘图家在大西洋的空白海区标上了“布兰丹圣岛”。起初,他们把这个“圣岛”划在爱尔兰以西;后来,在大西洋北部海区确实发现了陆地,而这些陆地按其自然条件来说与天国岛屿没有任何相同之点,于是,布兰丹的“圣岛”便在地图上“爬到”南部更远的地方去了。在1367年问世的威尼斯地图上,这个“圣岛”被标在马德拉群岛的位置上,而德国人马丁·倍海谟在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1492年)把这个岛标在佛得角群岛以西的地方,靠近赤道。换句话说,布兰丹的“圣岛”变成了一个游离岛。最后,它完全消失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没有说明是指哪一块陆地。
另一个深奥莫测的游离岛——“巴西岛”的命运则比较好。中世纪时期,不知出于哪个人的幻想,绘图家们生造并确认了一个“巴西岛”。起初,人们把这个岛标在爱尔兰的西南方向;后来,把它挪到离欧洲海岸更远的南部和西部海区。当时(16世纪初期),“巴西”还没有命名为位于赤道一侧似乎是南美大陆东部地区一个臆造的新世界海岛。16世纪里,人们把这个幻想的神奇之岛的名称“赐给”葡萄牙的一大片殖民地——巴西。
中世纪(约在8~9世纪)的幻想家们断言,在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有一个“七座城岛”。根据西班牙一个稗史传说,穆斯林(摩尔人)在赫雷斯的战役中击败了基督教徒以后,把自己的统治权扩大到整个比利牛斯半岛地区(8世纪初期)。一个大教主和六个主教一起逃到一个遥远的大西洋岛屿上,他们在这个岛上建造了七座基督教城。15世纪的初期,这个幻想的海岛才出现在地图上,有时与另外一个更为神秘的海岛并列,后者有一个使人无法猜测的名称,叫安的列斯。
许多大西洋新地的发现已经把幻想中的海岛推向遥远的西方,它们未来的命运各不相同。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征服者从新西班牙(墨西哥)出发向北挺进,即在北美大陆的中部对“七座城岛”作了徒劳无益的搜寻(16世纪中期)。安的列斯这个神话般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它所指的真实陆地是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1502年出版的康第诺地图上最先出现这个名称)。
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上,寻找这些海市蜃楼式的幻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中世纪宇宙学者们指明的这些幻景被绘制在地图上,这些岛屿成了哥伦布和他的追随者离开欧洲海岸前往印度途中可以指望的阶梯。搜寻“七座城”的活动导致西班牙人对北美大陆腹地——密西西比河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发现。
奥斯曼帝国对中亚地区的扩张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商业环境,这就迫使欧洲商人另行探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