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热闹
许清如一边往镇口的方向走,一边思考绢花以外可供她们制作来维持生存的物品,最好还能积累一些钱财。
据她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平安镇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小镇,消费水平称不上低可也绝对不算高.
铜丝是缠花的原材料,可在大晋金银铜铁都不便宜,而且普通的铜丝也不知道纯度如何,韧度如何,她到现在都没有找到替代品,只怕还得往铜丝那个方向去考虑材料,这样一来,注定制作出来的缠花价格不低.
她估测,这种女人们用来锦上添花的非必需品,在小镇不会有市场,若想用上辈子的手艺来吃饭,还得去大一点的县城,最好是州郡。
她想离开平安镇还有其他原因,一是因为她并非真正的许清如,她不确定继续在这里生活会不会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许清如在这里成长了十二年,见过她了解她的人并不少,只有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她才安心;二是为了许清婉着想,她和江柔都被说“命格奇诡”“主家破人亡”,她还因此被王家退了婚,她不甚在乎这些,但是不能不为许清婉考虑,阿娘阿姐的名声都不好,她怕许清婉受她们连累;再则,之前听江柔说过,在此间,女子是可以读书参加科考,再入朝为官的,许清婉能看得出是个学习的好苗子,她希望能送这个妹妹去更好的学堂,便是日后不为官,能读书明理,未来也能多条路子。
凡此种种,许清如实在找不到继续在平安镇平溪村待下去的理由,所以目前赚钱是第一大事,争取一年之内能够找到机会带江柔和许清婉离开这里。
不知不觉,人就走到了镇口。
来之时李大伯说这一次进镇他需要置办些东西,可能需要些时间,若她这边结束得早,就在镇口略等一等。
许清如在镇口找了一处角落站定,等李大伯的顺风车来捎上她。
镇口的人不少,有巡逻的衙役,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托凤临女皇的福,大晋民风还算开放,并不会限制女子出行,许清如这边看着,路上的人中有不少女子。
这时,远处隐约传来敲锣打鼓的声响,路人纷纷停下脚步往镇口方向张望,不一会儿镇口道路两旁就聚集了一大群人,许清如也忍不住想要凑热闹,踮着脚尖往道上看去。
唢呐声越来越近,声音的来源清晰地出现在镇口。只见为首的那人头戴赤金冠,脚踏登云履,身披红衣稳坐高头大马之上,身后是坠着数十米长的队伍,满目红彤彤。
这场景许清如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这不就是前世电视剧里常有的迎亲嘛!没想到在这小镇之上还能见到这么大排场的成亲队伍。
“哎哎,你知道这是谁家迎亲吗?看这阵仗,得费不少银子吧!”站在许清如前面的一位大娘正跟左侧的一位大娘打听,许清如默默竖起了耳朵。
“那是当然,平康县首富王家的长房长孙娶亲,娶的还是娘家的表妹,亲上加亲,能不大排场吗?再说新娘的母家向家,虽然比不上王家家产万贯,那也是镇上首屈一指的富户,新娘子又是长女,向家别提有多重视这门亲事了,且瞧着吧,这还是个开始,据说向家给长女准备了足足一百五十抬嫁妆。”大娘回答道。<
“一百五十抬?我还以为多重视呢,听说前一阵子县令的长女出嫁,有足足一百六十抬嫁妆呢!”右侧的一位大爷忍不住加入了讨论。
“张阿爷,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向家再有钱那也是商户,哪能跟县令家的女儿比,大晋律规定,家中长辈无官身的,小辈嫁娶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抬,有官身无爵位的不得超过一百六十抬,只有那皇室嫁娶才能满一百八十抬,若是陛下娶后,可达二百抬嫁妆。”周围一位身着圆领长袍,摇着折扇的年轻男子补充道。
“一百五十抬已经是很多了,难怪王家要毁了前头的婚约,转头娶这向家的表妹。”
“什么婚约?”
“你不知道吗?据我所知,王家的这位小郎君原本和平桥村许秀才家的长女有婚约,但是啊……”
许清如只是想凑个热闹,没想到吃瓜吃到了自己身上,顿时没了意趣,转身退出人群往回走。
在许清如转身的时候,坐在马上的王梁恰好低头朝着她的方向看来。
王梁眉心猛然一跳,在许清如不知道的情况下,他曾远远见过她一面,所以他一眼就认出了许清如的背影。
只是,是因为她长了一岁又逢巨变的缘故吗?王梁总觉得这个背影和以前看到的不太一样,有种异样的感觉,但他又说不出哪里奇怪。
不过这一切不重要,他们以后不会再遇见,他已经对她手下留情,他有自己的路需要走,而许清如,不可能成为他的同路人。
已经远远走开的许清如哪知道王梁谋划的一切,她已经登上李家大伯的骡车回村去了。
“阿娘,我回来了。”还没进门,许清如就忍不住唤江柔。
江柔正拿着个树枝在规划院中的的地盘,许清婉先听见了姐姐的声音,蹦蹦跳跳地去给她开门。
“阿如,你怎么带回来这么大一个包裹,快进来。”江柔从她身后接过包袱,“这里面都是什么啊?”
许清如一手拉着一个,“阿娘我们进去说。”
将包袱放到炕上打开,许清如从中拽出一个钱袋交到江柔手中,“给,阿娘,这是绢花的工钱。”
江柔打开粗粗数了数,“怎么这么多?”
“何掌柜说缀了琉璃的绢花值这个价,让我们再做些,还有这些工料,”许清如拂开层层叠叠的绢布,“都是何掌柜给的,让我们尝试给她多做出来几种新的样式。”
“这……”江柔为难地蹙眉,“阿娘哪里会想什么新的样式,都是将阿如所想的样式做出来罢了,新的样式哪里那么好想,,阿如可还想到什么没?”
许清如摇摇头,“绢花我是想不出什么了,不过今天看了镇上几家绣坊的成品,阿如有了新的想法,您看看可行不?”
许清如告诉江柔,今日她去其他的绣坊布庄了解行情时,看到一把绢扇的扇面是用两块绣了不同图案的绢布背对背对叠制成,“阿娘,我想着用两块绢未免有些浪费,是不是有可能从针法上下功夫,用一块绢布绣出正反两面不同色不同形的图案。”
“双面绣不是没有,可那都是正反一样的样子?”江柔喃喃说道,“双面不同色不同形,这有可能吗?”
“阿娘,我也就是这么一想,若是阿娘觉得这种技法不太可能,那阿如再想想其他的办法。”话是这么说,但是许清如对江柔的绣工非常有信心,她认为江柔一定绣出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只不过需要一些实际的启发罢了。
双面绣这种工艺虽然她上辈子没下功夫练过,但终究是和丝线有关的工艺,触类旁通,她还是了解一些原理的。
“阿娘,我们先好好把何掌柜交代的绢花做了,异色双面绣的问题容我再想想。”
江柔点头,许清婉闷闷不乐地问,“这么多绢料,得做到什么时候啊?”
许清如一眼看出小姑娘的想法,“阿婉是不是担心阿姐没空教你读书?”
“才,才没有呢?”许清婉被姐姐戳穿了心思,弱弱地反驳。
“阿姐可以一边给阿娘打下手,一边给阿婉念书啊。”何掌柜一下子给出这么多布料,摆明了不止需要二三十朵,做针线活儿费眼睛,她不能放着这些让阿娘一个人解决,即便手艺上比不得江柔,也可以帮她做做边角料的事,比如,她描样子剪花瓣还是很在行的。
日子越过冬越深,天就越冷。
许清如帮着江柔做满一百朵绢花的时候,离新年已经不到一个月。这段时日,许清如整日回忆上辈子接触过的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色绣的原理,已经有了些眉目。
她发现,无论是异色绣还是三色绣,构图、配色、下针、走针都是关键,但是具体的针法,还得和江柔一起多摸索摸索才可能有进展。
眼见马上要过年了,平溪村家家户户都开始了“忙年”。杀猪,蒸包子,晒香肠,腌腊肉……母女三个每天都能闻见从院外飘来的各式各样的食物香。
许清如和江柔整日沉浸在绢花和刺绣中,还能忍受,可怜许清婉每日对着空气流口水。许清如为了安慰小姑娘,忙里偷闲给她用边角料做了一个小醒狮的荷包,这是她答应阿婉学会《千字文》的奖赏。
许清婉第一次见这样的荷包,喜欢得不行,连睡觉都要压在枕头底下,江柔见了手痒,仿着做了小鸭子、小蝴蝶,还有一套十二生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