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正旦
每年这个时候,平安镇都会将镇中心最繁华的那片地儿辟出来,作为年末集市的举办地,这一个月里,想要摆摊的摊贩每日只需要交很少的租金就可以租得一片地方用来摆摊。租金按照位置的不同略有差异,好一些的位置每日三文,次一些的每日一到两文不等。
平安镇下辖四个村,除了平桥村和平溪村之外,还有平林、平湖二村,四个村庄的村民加上平安镇上的住户,都会在最后一个月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年末大集市。
参加集市的百姓摆摊的摆摊,购物的购物,看热闹的看热闹。
江柔先带着许清如姐妹二人去了锦云绣坊将绢花交给何掌柜,“何掌柜,绢花的样式实在难以出新,我便依旧做了间色绢花和缀珠绢花,”说着,她又拿出十二枚生肖荷包,“这是一组,我见市面上的荷包样式大都规规整整,不是方的就是圆的,这些是堆绢花之余随手做的,新年快到了,这十二生肖荷包就当给您讨个彩头。”
何掌柜是个喜爱新鲜东西的,一见到荷包连绢花都顾不上细看,光摆弄荷包去了。摸摸牛包又看看羊包,许清如怀疑要不是何掌柜是个杨柳腰挂不下,她能把这十二个荷包全都拴腰上围成一圈。
“这个彩头好!很好!”何掌柜连连点头,“我就知道二娘子不会忍心让我失望,束柳,给二娘子结账!”
何掌柜给江柔结了二两二百五十文的工钱,二两是绢花的,二百五十文是那十二个荷包的,本来应该是二百四十文,但是何掌柜觉得年关将近,四这个数不吉利,给凑了二百五十文。
“十文就当给阿如和阿婉的压岁钱了,”何掌柜将钱推给江柔,“可别嫌我给的少哦!”
“这……”江柔捧着钱不愿收,“何掌柜,一直以来您都太照顾我们母女了,工料钱也不扣,现在还要多给钱,我怎么好意思。”
“哎,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何掌柜摆摆手,“二娘子心思巧妙,手艺一绝,您的绢花可给我这锦云绣坊招揽了许多新顾客呢!都说无商不奸,我一个商人会让您白占便宜?您就放心好了,您值这个价!”
何止值这个价,应当说,这个价翻上百倍,现在的江氏都值得。
江氏可比楚州阿姐那儿的绣娘还要好上百倍!为何说现在呢,因为江氏以前手艺虽好,但心思差么点,遭逢变故之后简直就像重开了心窍,看看这绢花,这荷包,心灵手巧,她直觉江氏以后会给她带来更大的惊喜,所以区区几十文前算得了什么,能把人笼络住留在锦云才是她真正想做的。<
当然何掌柜也就是在心里想想,这些话她绝不会大大咧咧说出来。
“二娘子您别推辞了!今日是年终集市开市的第一日,难得进镇一趟,不带姑娘去瞧瞧热闹?”
何掌柜这话说到了江柔心里,江柔略一沉吟,收起了工钱。
“这就对了嘛,谁还会觉得钱多啊,当然是多多益善才好嘛!”何掌柜抓了把果子塞给许清如两姐妹,“拿着,别跟姐姐客气,边逛边吃。”
她又转向江柔,“二娘子,那我就不送你们了,我阿姐今儿派人来催着我回楚州,再过几日这儿就要打烊,下一次见恐怕得等年后了,那我先提前祝你们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何掌柜您也是,一路平安。”江柔道了谢,母女三人一起离开了绣庄。
集市上人山人海,江柔一手牵着一个,生怕姐妹俩走丢。
许清婉少能见到这么人声鼎沸的场面,好奇地东张西望,许清如却是很淡定,上辈子逛漫展看演唱会上万人的场都见过,这顶多也就几百号人,对她而言是不值一提的小场面。
集市上的出售品五花八门,藤竹编制的箩筐、粗布做的鞋子、自家种的萝卜、蒸的馒头炊饼还有山里摘的干货之类的,吃穿用物什么都有,毕竟是年终集市,大部分摊位上卖的东西都和节日有关。
许清如跟着阿娘妹妹逛了一段便开始浑身难受,这摊位的规划是要逼死强迫症吗?
左边一个摊位卖鱼,右边一家卖烧饼,这种规划,也不怕烧饼沾上鱼腥气,再看正对面,是个书生写对联,侧方是家卖绣品的,继续往里走两步,还是杂七杂八的摊位混在一起,逛得人晕头转向。
许清如笃定,这个市监,应该没什么城市规划的概念,这种集市就应该按照摊铺所出售物品的种类分类分区,再隔一段距离立上几块木牌指路。
摊铺混杂一团乱麻,逛集市的人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乱窜,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摊位出售的是什么。
罢了,就当开盲盒了,阿娘和妹妹开心就好,她也可以趁此机会多了解一些这里的民生。
走着走着,身边的人忽然停下了脚步,许清如不明所以地转头,只见许清婉直直地盯住前面某个角落,循着她的目光望去,许清如看到了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插满糖葫芦的杆下围了一圈半大孩子,眼神中满是渴望。
有耶娘禁不住孩子的闹腾,掏钱买了一串,孩子立刻欢呼起来,也有不愿给买的,拽了儿女就走,任凭他们哭闹。
“阿婉想吃糖葫芦啦?”许清如指着那卖糖葫芦的小摊问道。
“我才没有!”许清婉反驳,嘴上否认得紧,但不住往那边飘去的眼神还是出卖了这个年仅六岁的小女孩。
“好好好,不是阿婉想吃,是阿姐想吃,”许清如朝着江柔眨眨眼,“所以阿娘给不给买啊?”
江柔会心一笑,掏出钱袋递给许清如,不一会儿,许清如握着一枝又大又红的糖葫芦回来了。
“怎么只买了一串?”江柔推回钱袋,“再买一串吧,不差这几个钱。”
许清如弯腰将糖葫芦给许清婉,“阿娘,我都多大了还吃糖葫芦。”
“在阿娘这里,你们永远都是小孩子。去吧,再买一串。”
“不要,糖吃多了牙疼。”这句话倒不是推辞,而是许清如此时真实的想法。
这里没有牙膏没有洗牙器,即使有鬃毛制成的牙刷也不是她们能用得起的。
普通的农户人家每天就用咬软的柳枝沾点青盐漱口,那种清洁程度许清如实在不敢恭维,等她们一家有钱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鬃毛牙刷!
咔嚓咔嚓咬糖衣咬得正欢的许清婉闻言顿住,嘴里的糖葫芦吐也不是咽也不是,“阿姐~”
“阿婉你没事儿,”许清如这才发现自己的这个说辞“内涵”了小姑娘,忙补救道,“你才多大,还没换牙呢!”
许清婉顿觉安慰了不少,心无旁骛地继续“咔嚓咔嚓”咬糖葫芦去了。
集市逛到一半已经日上中天,而她们才买了几尺裁做新衣的布料,其它的都未买上,江柔估摸着还要很晚才能回去,就想在集市找一个食摊解决一下晌食。
食摊的品种很多,有汤面,有馄饨饺子,还有炊饼馒头,就是集中在主街那一块儿,三人已经逛到了侧街,这要折回去就绕路了。
“阿娘,那儿有一家面摊,我们去那里随意吃点吧。”许清如看到拐角一棵树下有一家卖面的,粗粗一看还算干净。
“阿婉,我们去那家吃晌食好吗?”江柔低头征求了一下小女儿的意见。
“好呀好呀!”许清婉点头。
面摊出售六种汤面,分别是阳春面五文一碗,三鲜面八文一碗,鸡汤面十二文一碗,鸡杂面十五文一碗,羊杂面二十文一碗,排骨面二十文一碗,最后她们点了三碗三鲜面。
刚坐下,许清如就听见头顶传来一个耳熟的声音,“阿柔?”
许清如抬头看清声音的主人,“……”
有句话叫“冤家路窄”,对极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她大伯娘徐贞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