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清如 - 大晋缠花娘 - 枕宋观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晋缠花娘 >

第4章清如

许清如出生于江氏嫁入许家的第一年,是许家的第二个孩子,也是许家二郎许敬林的长女。

许清如出生时,大晋女皇萧季绾已经登基五年,年号“凤临”。

早在凤临元年,在晋宁夫人慕容念的提议下,女皇正式下诏取消大晋沿袭数百年的“推举为主,科考为辅”的人才选拔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的核心地位,与科举一同广泛推行的还有武举,从此大晋朝内的寒门学子有了更多出头的机会,大晋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读书热潮。

在这一场热潮中,许家二老看到了机会,一心希望两个儿子能够通过科举这条路带领许家改换门楣。

在平桥村大部分人家处于观望状态时,他们就已经将长子许敬槐和次子许敬林送入了学堂。

可是许敬槐并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刚读了几日便嚷着头疼,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倒是次子许敬林,不仅坚持下来,还每旬的考试都拿优等的成绩。

许家二老见此情况,于是将改换门楣的期望全部寄托在了次子身上。许家的两个郎君一耕一读,若非飞来横祸中断了耕读传家之路,许家二老的期望未必不能达成。

话说回来,许敬林和江柔的婚事一开始许家二老是不同意的,原因无它,他们觉得江家和许家门不当户不对。

江家是邻村平溪村里的外来户,江柔是江家独女。这江家来到平溪村不过十几年,无甚家产不说,最重要的是不知底细。

许敬林是要走科举之路的,万一江家是在别的地方犯了事逃难到平溪村的,以后岂不是会连累许家?

无奈许敬林一门心思都放在江柔身上,甚至闹到非卿不娶的地步,一来二去,许家二老让步,说只要许敬林拿了州试第一,就替他向江家提亲。

这就是在为难人了,以许敬林的才学,过州试不难,但是却不能保证一定拿第一,第一这种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他发挥得好不一定有用,还需要看阅卷人的主观判断,许家二老这是存了个心眼。

谁知许敬林那次还真就拿了州试第一,许家二老既喜又忧,许敬林满怀期待地等着父母向江家提亲,可父母一拖再拖,眼看又一场家庭矛盾即将爆发,是许家大娘子,许敬林的大嫂徐贞娘及时站出来帮了许敬林一把,许家二老才高高兴兴地去代次子提亲。

至于徐氏是如何劝服二老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在帮许敬林这件事上,徐贞娘的目的也并非那么单纯。

作为许家的长媳,她并不希望未来弟妹的家世压过她一头,许敬林一心想娶江柔,刚好合了她的意,于是她便顺水推舟,既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又让许敬林夫妻两个感恩戴德。

不出所料,许敬林和江柔一直很尊敬这位阿嫂,江氏性子软,几乎徐氏说什么便是什么,徐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为自己当初的灵机一动感到十分满意。

许清如六岁的时候,也就是许清婉出生的那一年,许敬林参加了三年一次的院试,中间之所以错过一届是因为许家二老在那之前去寺中请香算命,算命的人说,那一年的生肖与许敬林相冲,不宜出远门,否则必见血光。

许家二老一听立刻深信不疑,坚决不让许敬林参加那一届的院试,错过一届就必须再等上三年,所以许敬林才会在许清如六岁之时才参加院试。

为了鼓励大晋学子,女皇早在凤临四年就降下诏书,规定在院试中考中秀才的可免徭役,每郡前十名秀才为廪生,不仅可以免除徭役,每年还可以享受朝廷的补贴,领取一定数量米钱。凭许敬林的本事,本来可以试一试廪生之争,但是那一次的院试出了些意外。

考试当天,在前往郡府试院的途中,许敬林路遇一心疾发作的布商,在将人送至医馆的途中不小心伤了右手的手腕,虽然他忍痛坚持考完了三天的院试,但也因为手腕无力导致字迹不整而以一名之差错失成为廪生的机会。

许敬林夫妇二人倒觉得这没什么要紧的,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当是为刚刚出生的阿婉积福报了,而且二人心里明白,许敬林的科举之路绝不对止步于院试,院试之后还有乡试,乡试之后还有会试,只要许敬林自身学问足够,未来的机会还有很多。

可许家二老觉得可惜,一名之差啊,要是差了很多他们反而不会如此惋惜。

现在这种情况,就好似眼前悬着一张上百两的银票却怎么都够不着,越是够不着,越是抓心挠肺。不甘之下,许家二老将每年拿不着米银补贴的损失归咎在了那个布商身上。<

心疾早不发作晚不发作,偏偏在自家二郎路过的时候发作,还好巧不巧,当时那人身边一个奴仆都没有,不然二郎也不至于为了背他伤了手腕。

发榜后江氏经常能听到从正房传出的长吁短叹的声音,她本来就不受二老待见,那几日更是不敢轻易往公婆面前凑,只一心一意闷在西屋带孩子。

原以为此事已经落下了结局,谁知半个月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那名被许敬林所救,名叫王裕的富商亲自登门致谢,不仅送上厚礼,还当面提出想邀请许敬林担任王家家学的夫子,为王家族中适龄的几个孩子开蒙,并许以每月三钱银子加八斗米的月钱。

大晋地方县官每月的俸禄不过也才一两银子加二十斗米,可以说这个月钱的分量十分有诚意了。许敬林一开始婉拒了王裕的邀请,一则他没当过夫子,怕无甚教学经验耽误了人家子孙,二则也怕读书的时间大大缩短,误了三年后的乡试。

王裕以为许敬林是觉得月钱低了,又将价格提到每月四钱银子加一石米,许家众人听到这个数字,几乎控制不住各自的神色,要不是公婆在场轮不到她说话,徐贞娘恨不得替这个小叔子应承下来。

有钱不赚别是傻子吧,农家人一年四季在地里侍奉庄家也没几个铜板进账,人家一开口就给这么多,教上两三个月够他们许家一大家子一年的开销了。

许敬林向王裕说清了自己的顾虑,王裕这才知晓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由此更加佩服许敬林的为人,下定决心这一趟无论如何也要达成自己的目的。

一来是为报恩,王裕经商多年有些人脉,了解许敬林是因为救他伤了手腕才错失廪生,二来他是看中了许敬林这个人,自古锦上添花容易而雪中送炭难,王裕颇有眼光,不然也不会将王家经营成平康县首屈一指的富户,他在赌,在押宝,押许敬林的科举之路远不止于次,必有金榜题名的那一天。

许敬林如今正是微时,许家又是农户,此时结交许敬林才会将这一份识于微时之情铭记在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对王家后代的起复有所助益。

王家祖上也是诗书传家,先祖官职最高的时候一度做到过三品京官御史大夫一职,只不过灵帝末年“永隆之乱”时,王家受到姻亲的牵连,“衣冠南渡”之后剩余的一脉暂时栖身在了平康县,即便女皇北伐成功重新一统萧氏江山,王家还是没能回到中原恢复当日的盛景,只能偏安于小小的平康县经营布庄的生意。

王裕有头脑也有志向,他王氏一族因受旧案牵连不许入仕,但是他可以借力,许敬林就是他看中的那股力。

在知晓许敬林所想之后,王裕为了打消他的顾虑,解释说,他不仅是看中他的学问,更是看中他的人品,他需要做的只是给适龄的孩子启蒙,让他们识字知礼,每日只需上半日课即可。

许敬林闻言依旧未应下,王裕的这份邀请他认为自己受之有愧,如果只是每日给适龄的孩子上半日启蒙课,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束脩,很明显,这是王裕在投桃报李。

许敬林的推辞不仅没有让王裕觉得他不识抬举,反而更令对方高看他一眼。舍得下眼前小利,此人非池中之物。于是王裕三顾茅庐,最终打动了许敬林。

许敬林这个王家的家学夫子一当就当了六年,原本第三年就应该参加乡试,但那一年女皇下诏开女科,许天下读书的女子参与科考之权,原本的录取人数便也因此一分为二,男女各占一半,许敬林听了消息,自己没什么把握,便决定暂缓一届。

在王家教书的六年里,王裕将许敬林平日的所行所为看在眼里,愈加肯定自己押对了人,为了使两家的关系更近一步,王裕主动提出想和许敬林结为儿女亲家。许敬林在回家和父母以及妻子商议过后,同意了王裕的提亲,双方定下王裕长子王梁和许敬林长女许清如的婚约,并交换了婚书,待双方儿女成年之后,正式行嫁娶之事。

按照大晋的风俗,男子满十五可娶妇,女子满十四可嫁人,但许敬林夫妇俩舍不得长女,所以两家约定许清如满十六岁后嫁入王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许清如十二岁这一年,王裕的母亲,王家的老夫人一病不起,折腾了大半年也不见好,甚至身体每况愈下。

药石罔顾,王家只能求助于鬼神,前来卜卦的道士提议王家办一场喜事为老夫人冲喜,而王家处于嫁娶之龄的唯有王梁。

王裕是个孝子,为救阿娘性命,向许敬林提出希望许清如先以新妇的身份入王家,待到了年岁再去官府递交婚书行婚,许敬林深觉此事乃情有可原,一口应下。

王裕感激不尽,又觉此事过于唐突,恐委屈了许清如,便邀许敬林在前往郡府参加院试的途中前来平康县详细商讨嫁娶事宜。

许敬林这一商讨就商量了两日,两日后离开王家前往江宁郡郡府楚州参加院试,谁知这一去便是有死无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