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3)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林徽因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4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3)

第34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3)

庙的平面,地面深广,以正殿——娲皇殿——为中心,四周为廊屋,南面廊屋中部为二门,二门之外,左右仍为廊屋,南面为墙,正中辟山门,这样将庙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正殿居中,外院则有碑亭两座东西对立,印象宏大。这种是比较少见的平面布置。

按庙内宋开宝六年碑:“乃于平阳故都,得女娲原庙重修,……南北百丈,东西九筵;雾罩檐楹,香飞户牖……”但《志》称天宝六年重修,也许是开宝六年之误。次古的有元至元十四年重修碑,此外明清两代重修或祀祭的碑碣无数。

现存的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额曰娲皇殿。柱高瘦而斗不甚大。上檐斗,重双下昂造,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下檐单下昂,无补间铺作。就上檐斗看,柱头铺作的下昂,较补间铺作者稍宽,其上有颇大的梁头伸出,略具“桃尖”之形,下檐亦有梁头,但较小。就这点上看来,这殿的年代,恐不能早过元末明初。现在正脊桁下且尚大书崇祯年间重修的字样。

柱头间联络的阑额甚细小,上承宽厚的普拍枋。歇山部分的梁架,也似汾阳国宁寺所见,用斗在顺梁(或额)上承托采步金梁,因顺梁大小只同阑额,颇呈脆弱之状。这殿的彩画,尤其是内檐的,尚富古风,颇有《营造法式》彩画的意味。殿门上铁铸门钹,门钉,铸工极精俊。

二门内偏东宋石经幢,全部权衡虽不算十分优美,但是各部的浮雕精绝,如须弥座上方的佛迹图,正中刻城门,甚似敦煌壁画中所绘,左右图“太子”所见。中段覆盘,八面各刻狮象。上段仰莲座,各瓣均有精美花纹,其上刻花蕊。除大相村天保造像外,这经幢当为此行所见石刻中之最上妙品。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一年多以前,赵城宋版藏经之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广胜寺之名,已传遍全国了。国人只知藏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

广胜寺距赵城县城东南约四十里,据霍山南端。寺分上下两院,俗称“上寺”“下寺”。上寺在山上,下寺在山麓,相距里许(但是照当地乡人的说法却是上山五里下山一里)。

由赵城县出发,约经二十里平原,地势始渐高,此二十里虽说是平原,但多黏土平头小冈,路陷赤土谷中,蜿蜒出入,左右只见土崖及其上麦黍,头上一线蓝天,炎日当顶,极乏趣味。

后二十里积渐坡斜,直上高冈,盘绕上下,既可前望山峦屏嶂,俯瞰田陇农舍,乃又穿行几处山庄村落,中间小庙城楼,街巷里井,均极幽雅有画意:树亦渐多渐茂,古干有合抱的,底下必供着树神,留着香火的痕迹。山中甘泉至此已成溪,所经地域,妇人童子多在濯菜浣衣,利用天然。泉清如琉璃,常可见底,见之使人顿觉清凉,风景是越前进越妩媚可爱。

但快到广胜寺时,却又走到一片平原上,这平原浩荡辽阔乃是最高一座山脚的干河床,满地石片,几乎不毛,不过霍山如屏,晚照斜阳早已在望,气象反开朗宏壮,现出北方风景的性格来。

因为我们向着正东,恰好对着广胜寺前行,可看其上下两院殿宇,及宝塔,附依着山侧,在夕阳渲染中闪烁辉映,直至日落。寺由山下望着虽近,我们却在暮霭中兼程一时许,至人困骡乏,始赶到下寺门前。

下寺据在山坡上,前低后高,规模并不甚大。前为山门三间,由兜峻的甬道可上。山门之内为前院,又上而达前殿。前殿五间,左右有钟鼓楼,紧贴在山墙上,楼下券洞可通行,即为前殿之左右掖门。前殿之后为后院,正殿七间居后面正中,左右有东西配殿。

山门山门外观奇特,最饶古趣。屋盖歇山造,柱高,出檐远,主檐之下前后各有“垂花雨塔”,悬出檐柱以外,故前后面为重檐,侧面为单檐。主檐斗单抄单下昂造,重五铺作,外出两跳。下昂并不挑起。但侧面小柱上,则用双抄。泥道重之上,只施柱头枋一层,其上并无压槽枋。外第一跳重,第二跳令之上施替木以承挑檐。耍头斫作蚂蚱头形,斜面微,如大同各寺所见。

雨搭由檐柱挑出,悬柱上施阑额,普拍枋,其上斗单抄四铺作单造。悬柱下端截齐,并无雕饰。

殿身檐柱甚高,阑额纤细,普拍枋宽大,阑额出头斫作蚂蚱头形。普拍枋则斜抹角。

内部中柱上用斗,承托六椽栿下,前后平椽缝下,施替木及襻间。脊及上平,均用蜀柱直接立于四椽栿上。檐椽只一层,不施飞椽。

如山门这样外表,尚为我们初见;四椽栿上三蜀柱并立,可以省却一道平梁,也是少见的。

前殿前殿五间,殿顶悬山造;殿之东西为钟鼓楼。阶基高出前院约三公尺,前有月台;月台左右为甬道,通钟鼓楼之下。

前殿除当心间南面外,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斗正心用泥道重,单昂出一跳,四铺作,跳头施令替木,以补间铺作,更为简洁。

在平面上,南面左右第二缝金柱地位上不用柱(见上页图八),却用极大的内额,由内平柱直跨至山柱上,而将左右第二缝前后檐柱上的“乳栿”尾特别伸长,斜向上挑起,中段放在上述内额之上,上端在平梁之下相接,承托着平梁之中部,这与斗的用昂在原则上是相同的,可以说是一根极大的昂。广胜寺上下两院,都用与此相类的结构法。这种构架,在我们历年国内各地所见许多的遗物中,这还是第一例。尤其重要的,是因日本的古建筑,尤其是飞鸟灵乐等初期的遗构,都是用极大的昂,结构法与此相类,这个实例乃大可佐证建筑家早就怀疑的问题,这问题便是日本这种结构法,是直接承受中国宋以前建筑规制,并非自创,而此种规制,在中国后代反倒失传或罕见。同时使我们相信广胜寺各构,在建筑遗物实例中的重要,远超过于我们起初所想象的。

两山梁架用材极为轻秀,为普通大建筑物中所少见。前后出檐飞子极短,博风版狭而长。正脊垂脊及吻兽均雕饰繁富。殿北面门内供僧像一躯,显然埃及风味,煞是可怪。

两山墙外为钟鼓楼,下有砖砌阶基。下为发券门道可以通行。阶基立小小方亭。斗单昂,十字脊歇山顶。就钟鼓楼的位置论,这也不是一个常见的布置法。

殿内佛像颇笨拙,没有特别精彩处。

正殿正殿七间居最后。正中三间辟门,门左右有很高的直棂槛窗。殿顶也是悬山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