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2)
第33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2)
圣母庙在平面布置上有一特殊值得注意之点。在正殿之东西,各有殿三间,南向,与正殿并列,尚存魏晋六朝东西堂之制。关于此点,刘敦桢先生在本刊五卷二期已申论得很清楚,不必在此赘述了。
文水县文庙
文水县,县城周整,文庙建筑亦宏大出人意外。院正中泮池,两边廊庑,碑石栏杆,围衬大成门及后殿,壮丽较之都邑文庙有过无不及;但建筑本身分析起来,颇多弱点,仅为山西中部清以后虚有其表的代表作之一种。庙里最古的碑记,有宋元符三年的县学进士碑,元明历代重修碑也不少。就形制看来,现存殿宇大概都是清以后所重建。
正殿,开间狭而柱高,外观似欠舒适。柱头上用阑额和由额,二者之间用由额垫板,间以“荷叶墩”,阑额之上又用肥厚的普拍枋,这四层构材,本来阑额为主,其它为辅,但此处则全一样大小,使宾主不分,极不合结构原则。斗不甚大,每间只用补间铺作一朵。坐斗下面,托以“皿板”,刻作古玩座形,当亦是当地匠人,纤细弄巧做法之一种表现。斗外出两跳华,无昂,但后尾却有挑杆,大概是由耍头及撑头木引上。两山柱头铺作承托顺扒梁外端,内端坦然放在大梁上却倒率直。
戟门三间,大略与大成殿同时。斗前出两跳,单抄单下昂,正心用重,第一跳单上施替木承罗汉枋,第二跳不用,跳头直接承托替木以承挑檐枋及檐桁,也是少见的做法。转角铺作不用由昂,也不用角神或宝瓶,只用多跳的实拍(或靴契),层层伸出,以承角梁,这做法不止新颖,且较其它常见的尚为合理。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小相村与大相村一样在汾阳文水之间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东,而小相村却在路西,且离汾阳亦较远。灵岩寺在山坡上,远在村后一塔秀挺,楼阁巍然,殿瓦琉璃,辉映闪烁夕阳中,望去易知为明清物,但景物婉丽可人,不容过路人弃置不睬。
离开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里达村前门楼。楼跨土城上,底下圆券洞门,一如其他村落山西所见。村内一路贯全村前后,雨后泥泞崎岖,难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觉灵岩寺之远,始悟汾阳一带,平原楼阁远望转近,不易用印象来计算距离的。及到寺前,残破中虽仅存山门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进门只见瓦砾土丘,满目荒凉,中间天王殿遗址,隆起如冢,气象堂皇。道中所见砖塔及重楼,尚落后甚远,更进又一土丘,当为原来前殿——中间露天趺坐两铁佛,中挟一无像大莲座;斜阳一瞥,奇趣动人,行人倦旅,至此几顿生妙悟,进入新境。再后当为正殿址,背景里楼塔愈迫近,更有铁佛三尊,趺坐慈静如前,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见上页图四)。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两址反不殿而殿,严肃丽都,不藉梁栋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见上页图五)。
灵岩寺各殿本皆发券窑洞建筑,砖砌券洞繁复相接,如古罗马遗建,由断墙土丘上边下望,正殿偏西,残窑多眼尚存。更像隧道密室相关连,有阴森之气,微觉可怕,中间多停棺柩,外砌砖,印象亦略如罗马石棺,在木造建筑的中国里探访遗迹,极少有此经验的。券洞中一处,尚存券底画壁,颜色鲜好,画工精美,当为明代遗物。
砖塔在正殿之后,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这塔可作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的代表。
砖塔之后,有砖砌小城,由旁面小门入方城内,别有天地,楼阁廊舍,尚极完整,但阒无人声,院内荒芜,野草丛生,幽静如梦;与“城”以外的堂皇残址,露坐铁佛,风味迥殊。
这院内左右配殿各窑五眼,窑筑巩固,背面向外,即为所见小城墙。殿中各余明刻木像一尊。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即远望巍然有琉璃瓦者。两旁更有簃楼,石级露台曲折,可从窑外登小阁,转入正楼。夕阳落寞,淡影随人转移,处处是诗情画趣,一时记忆几不及于建筑结构形状。
下楼徘徊在东西配殿廊下看读碑文,在荆棘拥护之中,得朱之俊崇祯年间碑,碑文叙述水陆楼的建造原始甚详。
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梦散步院落,仰视左右,有楼翼然,赫辉壮观,若新成形……觉而异焉,质明举似普门师,师为余言水陆阁像,颇与梦合。余因征水陆缘起,慨然首事……”
各处尚存碑碣多座,叙述寺已往的盛史。惟有现在破烂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来的。
正在留恋中,老村人好事进来,打断我们的沉思,开始问答,告诉我们这寺最后的一页惨史。据说是光绪二十六年替换村长时,新旧两长各树一帜,怂恿村人械斗,将寺折毁。数日间竟成一片瓦砾之场,触目伤心;现在全寺只余此一院楼厢,及院外一塔而已。
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
由汾阳出发南行,本来可雇教会汽车到介休,由介休改乘公共汽车到霍州赵城等县。但大雨之后,道路泥泞,且同蒲路正在炸山筑路,公共汽车道多段已拆毁不能通行,沿途跋涉露宿,大部竟以徒步得达。
我们曾因道阻留于孝义城外吴屯村,夜宿村东门东岳庙正殿廊下;庙本甚小,仅余一院一殿,正殿结构奇特,屋顶的繁复做法,是我们在山西所见的庙宇中最甚者。小殿向着东门,在田野中间镇座,好像乡间新娘,满头花钿,正要回门的神气。
庙院平铺砖块,填筑甚高,围墙矮短如栏杆,因墙外地洼,用不着高墙围护;三面风景,一面城楼,地方亦极别致。庙厢已作乡间学校,但仅在日中授课,顽童日出即到,落暮始散。夜里仅一老人看守,闻说日间亦是教员,薪金每年得二十金而已。
院略为方形,殿在院正中,平面则为正方形,前加浅隘的抱厦。两旁有斜照壁,殿身屋顶是歇山造:抱厦亦然,但山面向前,与开栅圣母庙正殿极相似,但因前为抱厦,全顶呈繁乱状,加以装饰物,愈富缛不堪设想。这殿的斗甚为奇特,其全朵的权衡,为普通斗所不常有,因为横——尤其是泥道及其慢——甚短,以致斗的轮廓耸峻,呈高瘦状。殿深一间,用补间斗三朵。抱厦较殿身稍狭,用补间铺作一朵,各层出四十五度斜昂。昂嘴纤弱,半,刻作霸王拳,劣匠弄巧的弊病,在在可见。
入颇深。各斗上的耍头,厚只及材之侧面阑额之下,在柱头外用角替,而不用由额,这角替外一头伸出柱外,托阑额头下,方整无饰,这种做法无意中巧合力学原则,倒是罕贵的一例。檐部用椽子一层,并无飞椽,亦奇。但建造年月不易断定。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
霍县太清观以上所记,除大相村崇胜寺规模宏大及圣母庙年代在明以前,结构适当外,其他建筑都不甚重要。霍州县城甚大,庙观多,且魁伟,登城楼上望眺,城外景物和城内嵯峨的殿宇对照,堪称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