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地球这么圆,哪里不是顺路
第三十三章:地球这么圆,哪里不是顺路
林澜照着镜子,镜子里的那个女人眼下乌黑,头发乱得像被夜里的怪物拽了一把。是不是该认真考虑医美了。电动牙刷嗡嗡作响,牙膏泡沫在唇角堆成一圈。她站在洗手台前出神,那晚哭完的情绪好像还没完全收尾。手机屏亮了,是顾野的信息:“我到莱索托了,晚点给你打电话。”林澜盯着这行字,停顿了几秒。她想起上周那晚哭成狗的两人,最后冷静下来,坐在屏幕两端,体面地说了再见。“你......到了工厂那边,记得报个平安。”顾野捣蒜般点了点头,好像又变回了那只金毛,说:“嗯嗯,你早点睡,别熬夜。”她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眼睛,又看了一眼手机。这人还是照做了。她把牙刷放回台面,水流啪地一声关掉,擦了擦脸走进了衣帽间,穿好衣服拎起包走到门口,又折回来,低头换了双舒服点的鞋。这一天,还挺长的。但她知道自己比前一天轻了点。体重轻了,心也一样。早上八点半,林澜刷卡进了办公楼。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一层大厅,透过落地玻璃,映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她走过安检闸机时,不自觉地看了眼右侧的展区——那是一片被圈起来的机构展示区,从几年前装修以来就没怎么变过,但每次经过,她都忍不住瞥一眼。最醒目的是那面“主席墙”,上头依次挂着历任机构主席的黑白或彩色肖像,时间跨度近八十年,风格从油画到数码精修不一而足。有几位她见过本人,也有几位只在内部培训材料里读到过事迹。主席墙旁边是一排装裱精美的宣传海报——选自机构参与的标志性项目:什么“非洲绿色转型基金”“拉美女性经济赋能”“中亚气候融资平台”……再往里,是媒体剪影墙,镶着几十个杂志封面、电视专访截图和年度峰会的摄影作品。几个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项目纪录片,能听出背景音乐那种温情又略带壮志的节奏。林澜停顿了一下,看见最新一期《globalinsight》杂志被摆在玻璃展柜中央,封面是一位同事,曾和她一起去调研过。杂志标题用的是一贯熟悉的措辞:“用创新融资点亮全球”…
林澜照着镜子,镜子里的那个女人眼下乌黑,头发乱得像被夜里的怪物拽了一把。
是不是该认真考虑医美了。
电动牙刷嗡嗡作响,牙膏泡沫在唇角堆成一圈。她站在洗手台前出神,那晚哭完的情绪好像还没完全收尾。
手机屏亮了,是顾野的信息:“我到莱索托了,晚点给你打电话。”
林澜盯着这行字,停顿了几秒。她想起上周那晚哭成狗的两人,最后冷静下来,坐在屏幕两端,体面地说了再见。
“你......到了工厂那边,记得报个平安。”
顾野捣蒜般点了点头,好像又变回了那只金毛,说:“嗯嗯,你早点睡,别熬夜。”
她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眼睛,又看了一眼手机。
这人还是照做了。
她把牙刷放回台面,水流啪地一声关掉,擦了擦脸走进了衣帽间,穿好衣服拎起包走到门口,又折回来,低头换了双舒服点的鞋。
这一天,还挺长的。但她知道自己比前一天轻了点。
体重轻了,心也一样。
早上八点半,林澜刷卡进了办公楼。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一层大厅,透过落地玻璃,映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
她走过安检闸机时,不自觉地看了眼右侧的展区——那是一片被圈起来的机构展示区,从几年前装修以来就没怎么变过,但每次经过,她都忍不住瞥一眼。
最醒目的是那面“主席墙”,上头依次挂着历任机构主席的黑白或彩色肖像,时间跨度近八十年,风格从油画到数码精修不一而足。有几位她见过本人,也有几位只在内部培训材料里读到过事迹。
主席墙旁边是一排装裱精美的宣传海报——选自机构参与的标志性项目:什么“非洲绿色转型基金”“拉美女性经济赋能”“中亚气候融资平台”……再往里,是媒体剪影墙,镶着几十个杂志封面、电视专访截图和年度峰会的摄影作品。几个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项目纪录片,能听出背景音乐那种温情又略带壮志的节奏。
林澜停顿了一下,看见最新一期《globalinsight》杂志被摆在玻璃展柜中央,封面是一位同事,曾和她一起去调研过。杂志标题用的是一贯熟悉的措辞:“用创新融资点亮全球”。
她驻足了一会,继续朝电梯走去,一边走,一边默默想起了raj的表格,还有李尚之的那句“不能再出纰漏”——和刚刚看到的岁月静好形成了令人心慌的反差。
这些挂在墙上的成果展示,有多少是真的按图索骥,又有多少,是精心打磨出来“看上去很好”的故事?
快要走进电梯时,她擡头看了一眼镜面。脸上的妆容被灯光修饰得不那么明显了,但是年龄感在那儿。她知道,自己离那个“相信展板上的每一个字”的年纪,已经有些远了。
“早上好,林澜。”
这句语调有点怪的中文为什么听起来那么熟悉?
林澜回头。
阳光正好从电梯旁角落的玻璃窗泻进来,把走廊对面那个人的轮廓照得有点晃眼。他穿一件白色宽大t恤,牛仔裤,一只手揣在口袋里,另一只搭在相机包的背带上,和西装革履的这幢楼格格不入。和周围行色匆匆的紧张气氛不同,他神情放松得多,还带着旧金山时那种不疾不徐的懒散气。
林屿。
她怔了一下,声音不自觉高了一点:“林屿?你……怎么在这儿?”
林屿一步步慢慢地走向她。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心咚咚地直跳。
“见到我,这么惊讶吗?”他歪头看着她,眼里带着一点打趣,又像在认真观察她的反应。
“啊……你不是在洛杉矶吗?而且,我们这栋楼……随随便便也进不来啊……”林澜下意识低下头,语气有些局促。
“哦?是吗。”他笑得更深了些,擡了擡下巴,指向走廊旁边那块印着项目标志的蓝色告示板,“可是,是你们请我来的。”
她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块牌子她刚刚注意到了但没来得及仔细看,上面贴着一张打印好的拍摄通知,标题赫然写着“多边合作影像记录项目”。
“你们媒体司,”他慢悠悠地说,“找我来拍几个案例人物的采访照。说是要抓住‘工作中的真实感’。”他说这几个字时,特地加重了语气。
林澜一时说不出话来。她知道这个项目,还是她和juan几个月前提交给媒体司的一个拍摄申请。当时还跟那边的同事强烈表示说要请“业内靠谱又有故事感”的自由摄影师。
“你就是他们请的那个‘有故事感’?”她喃喃。
“不是‘那个’,”林屿笑了笑,“是唯一一个。”
她哑然,半天才挤出一句:“那还真……是挺巧的。”
林屿一直看着她有点窘迫的样子,噗嗤地笑了一下。
“你笑什么?”林澜瞪了他一眼,但是脸有点发热。
“很好啊,”林屿没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转头望向窗外的阳光,语气漫不经心,“我正好有时间,也正好需要一点新的灵感。”
“而且,我顺路过来还可以见到你。”
林澜没说话,站在原地,心跳还没缓过来。她有点恍惚,又有点想笑。
“你从旧金山飞华盛顿,叫顺路?”
“那当然。”他一脸理直气壮,“地球这么圆,哪里不是顺路?”
林澜噎了一下,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他,然后又本能地避开他的目光,盯着楼梯间那盏老式感应灯发呆。
“那......你今天的行程有人带你吗?”林澜突然问,努力让自己听起来专业一点。
“已经有人跟我说过流程了。”他举起左手晃了晃,手腕上戴着访客证的蓝色挂绳,“访客证我都办好了,合同也签了。他们还给了我你的联系方式,让我到时候根据你的需求多和你沟通。”
她怔了一下,半是惊讶,半是佩服:“你动作倒挺快。”
“那当然,我可是专业的。”他说着,朝她指了指二楼的方向,“要不……带我上去看看?拍摄点提前踩一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