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番外]
后记
就像有趣小姐说的,啊,结束得猝不及防。
连我自己也觉得有些突然。人就是这样矛盾,写之前顾虑很多,不敢开始,开始写了总觉得是个负担,一年以来,每天中的每时每刻脑子里都有这么个东西,隐隐的,挥之不去,就盼望写完的那一天。可是这一天真的到了,每天却又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其实还是很忙,心里却觉得有些没着没落的。这一年,有时候觉得气定神闲,但是多数时候其实都是狼狈不堪。最开始有不少存货,然后慢慢耗尽,补不上货,到了后来提前一天写出来,之后当天白天写,再后来拖到发布时间的头一两个小时才开始,最后一个月因为开学了,日程全变,每天疲于当司机和厨师,时间不能固定,有几天迟到了几个小时。码了30万字,超过前三本的任何一本,也可能是衰老的标志?不过我更觉得衰老的标志是话少,或者即使当时有什么想说的,过后也懒得说了。其中大概有20万字都是在等着接孩子的车里完成的,天窗外的天空经历了四季,风雨兼程,已经成为习惯,以至于后来放暑假不需要接孩子了,竟然感到这件事无处安放,所以暑假到开学的那一段总觉得没有写透,有些隔靴搔痒的距离感。
好像在朋友圈征集《我站在一万个故事中间》书名的帖子也并不遥远,那本是记录奥斯汀上学的一年,后来就偶尔会听到继续记录西雅图生活的建议,一直不敢开始。上次写了10个月,20多万字,写完觉得很伤元气,以至于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写那么长的东西了,太费神,很久都缓不过来。而且上次容易写,人物基本都是老师和同学,都是老外,所以无论怎么写都不用有顾虑,很放松。这次就不一样了,基本都是周围的人,所以也受到一些局限。要感谢金心,她是专门过来陪儿子上高中的,她们有个群体,都是过来陪读的妈妈,各种情况,过来其实都要经历挺艰难的一段时期,我也很佩服她们,可以为了孩子放弃国内舒适的生活和很多东西。她建议我记录一下这个群体,故事太多,我也是受到她的鼓舞/鼓动,开始真的动了这个念头。本来就想以《陪读妈妈》当作名称的,但是因为深入了解比较有限,有的涉及不想分享的隐私,我都非常能够理解,后来发现仅有的一点了解很难填满,所以还是以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当作主线。金心的儿子已经顺利开始大学生活,她也完成使命,回到国内,无论对谁,都是很难忘的经历,痛苦和欢乐并存。可是不经历痛苦,又怎么成长呢?当时觉得开新的长篇就像结婚,都需要头脑一热,一时冲动。如果思来想去,想清楚了,很可能就黄了。
从开始到后来,总是有人会问我lynn是真的有这么个人吗?加上有一次在帖子下也主动漏了一句,所以我很不甘心,又虚构了另外一个人物,戏份不多,有人能感觉到是谁吗嘿嘿嘿。lynn和郑光辉其实是很多人物的集合体,脑子里有真人,照着写,这样才能感觉上像真的,比如她的国籍和模样、家里有十个孩子以及部分才能就是我原来在马来西亚使馆的一个同事,后来一些生活上的琐事有的是跟朋友聊天时听来的,有的是邻居的,有的是我编出来的,也有的是我自己的。我没有什么想象力,只会写真实发生过的事情,lynn和郑光辉是我第一次尝试虚构人物和人物关系,所以也觉得挺有意思。
先这样,正式告别一下,可能很难出版,也没有什么关系,一年的陪伴和记录已经足够。最后是我要加在结尾部分的一段:
lynn家老大终于在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后回家了。他们带着一大盒漂亮的韩国甜圈儿和老大自己画、自己写的一张感谢卡一起去了附近的消防站,就是那天抢救老大并把他送去医院的消防站。eric不在,只见到了他的两位同事,说明来历以后,两位消防员很高兴看到孩子康复回家,接过卡和甜圈,表示会转告eric和那天实施紧急救治的同事。第二天中午,lynn正和苏潼青在门口信箱旁聊天的时候,那天来过的一位消防员给lynn打电话,说终于听到孩子的好消息,也吃到了他们送去的甜圈,并且问了问整个住院治疗的过程。挂上电话,苏潼青看到lynn的眼睛有些发红,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一拍不要紧,泪流如注。是的,人在紧张和害怕的时候一滴眼泪都不会有,但却会被一丝柔软的关切感动得稀里哗啦。这也是苏潼青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了解消防员和紧急医疗技师这个群体,难怪很多美国小朋友最崇拜以及长大最想当的就是消防员,因为他们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