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之都
咖啡之都
孩子放假了,苏潼青却更加忙碌起来。最近那个高订品牌翻译的活儿很多,或者说,其实字数并不是那么多,但是需要花的时间要比普通直来直去不需要考虑语言美感的文章多很多,2-3倍并不夸张,但是计费标准还是一样,都是按照字数来,所以这样算起来,同样字数的活儿,这个客户性价比最低。可是苏潼青还是不愿意辞掉,虽然钱少又烧脑,都抵不过一个“喜欢“。她可以沉浸在各种最新的设计中,了解设计师的灵感来源、精湛工艺、材料选择、质感表现、版型设计、色彩搭配以及情感表达。所以,无论是一件衣服、一双鞋、一个包、一件首饰、一块表、一件家居作品,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呈现,而是融合了多种背景元素的设计,是经典传承与现代科技相遇的结晶,既拥抱最新技术,又尊重过去和传统,唯一不变的是时尚又优雅。所以这个品牌的所有“产品”都不能叫“产品”,而是叫“作品“或者”单品“。所有这些,对于苏潼青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和精神享受,痛并快乐着。所以做喜欢的事情,首先,也是几乎唯一,图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富足。愉悦自己,如果同时还可以愉悦他人,那就更好。至于其他,不用惦记,顺其自然就好。不过倒也不是所有的设计和理念苏潼青都欣赏得来,今天的一句话给她印象最深:世界对于各个领域清晰度和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时尚界也是如此。透视装当红的这个逻辑苏潼青并不能认同,大家希望各个领域透明度高就是希望大街上的人穿的衣服也都是透明的?绝大多数人明明还是都盖严实了更好看一些。
上午十点多,丸子跑下楼,问苏潼青今天可以去哪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苏潼青害怕在这里过暑假的原因,因为每天每天都要负责娱乐孩子,还得各种花样,无处躲藏。她突然想起丸子曾经提到过的一家撸猫的咖啡店,在西雅图那边,丸子和背心儿都愿意去。苏潼青在网上订到了最后两个位子,赶快把手头的活儿干完,直奔西雅图。
撸猫咖啡店在西雅图,但是并不在人们趋之若鹜的水边旅游区,而是离海远一点的地方,附近有会展中心、星巴克工坊店和一年前曾经划拉了几个街区成立过共和国的自由之地——capitolhill。苏潼青对猫没有那么大兴趣,只是把孩子送进去,看了看环境,感觉安全有序,给他们照了几张相就走了,她想去capitolhill走一走,那里有安静狭窄的居民区、斑驳不平的小路、白墙青瓦后隐秘的花园以及很有味道的庭院和小店。只是在街上走,并感觉不到过于自由的气息,与fremont的外向、个性和颓废不同,这里反而觉得很家常,接地气。
5分钟以后,苏潼青把车停在需要用上停车技术的路边,这种情况在通常比较“美国”的地方不太容易发生。她在街上走了走,没有遇到几个人,并不是因为疫情,一般居民区都不会车水马龙。她钻进路边随便一家小咖啡馆,要了一杯拿铁,坐在墨绿色的铁框窗户边,就像小时候北京很多小学中学那样的窗户。
之所以可以随便钻进一家咖啡馆,是因为西雅图是咖啡的首都,全美最爱喝咖啡的地方,据说是因为雨季漫长所以只能窝在屋里喝咖啡,所以很难踩到雷。西雅图不但是星巴克的大本营,还有不少咖啡连锁店的大本营都在这里。除去位于大小商业区的单独星巴克咖啡馆,几乎每家超市和商场里都有星巴克,一个并不大的小广场里有两家星巴克也不足为奇。对于液体只喝咖啡和水的苏潼青来说,搬到西雅图无疑是老鼠掉进了米缸,这句话本来是雪灵形容苏潼青要是去了一家自己很喜欢的布店会发生的事,咖啡同样适用。
苏潼青虽然热爱咖啡,却没有那么挑剔,所以手中这杯有着浓郁牛奶香味的咖啡已经足够好喝。牛奶和咖啡相互成就,醇厚踏实,可以感到咖啡师的用心。苏潼青喜欢西雅图的咖啡氛围,并不是因为咖啡本身,而是虽然这里有那么多规模庞大的咖啡业巨头,星星点点、数量也不容小觑的小型独立咖啡馆也依然可以热火朝天,生意兴隆,独自美丽。你有你的强大,我有我的微妙;你声势浩大,我也可以自信骄傲。这样的包容和共存是苏潼青非常欣赏的。她喜欢的是做咖啡就全神贯注地把每一杯咖啡做好,每一杯端给顾客的咖啡都可以传递咖啡师的专心和认真,而不是打着做咖啡的旗号,背后是其他与咖啡无关的目的和交易。咖啡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侮辱。无论咖啡还是什么其他的爱好和事情,大都如此。
每次说到星巴克,苏潼青就一定会想到一个人。佳慧姐是通过驴打滚和糖火烧认识的苏潼青,只要听到这两样东西眼睛就会一亮的通常都是北京的。之所以不说“北京人”,是因为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只要在北京生活上一段时间,也愿意留下来,成为“北京人”,这座城市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苏潼青即使在那里出生长大,生活过三十年,也不太能一句两句就说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的城市,并不是所有名字前都可以加上一个“大”,北京就可以。佳慧姐让苏潼青有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这就是缘分的意思吧。人群中,一眼望去,就是那一个两个让你觉得不太一样的人。不用经常见面,但是只要坐在一起,哪怕是站在门口或者车旁边闲聊几句,不用刻意寻找话题,你说什么她都懂,四合院、报站名、豌豆黄、胡同里的烟火气……不用解释,全都在那会心一笑之间。有的人,就是天生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和力。那是一种隐隐约约、看不见摸不着、深入骨髓然后轻轻流淌的东西,曼姐、安妮、雪灵和佳慧姐,都会让苏潼青感到这种亲和力,润物细无声,难道真的与性别和阅历有关?
后来苏潼青才知道,佳慧姐和先生是哥大同学,被同事和朋友称呼“龙哥”的先生曾任星巴克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也是星巴克高管中第一个中国人。让苏潼青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这些头衔,更在于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谦和、低调、尊重与包容。人群里,那么普通,又那么不普通。这几年,苏潼青很少出门,也几乎不参加聚会,疫情开始以后,更是过着几乎半隐居的生活,但还是通过孩子以及那些特别平常又接地气的食物认识了不少人,有一些沉淀下来,成为互相欣赏、还愿意继续保持联系的朋友。无论家里家外,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舒服”两个字。自己舒服,让人舒服。人群里,那么简单,又那么不简单。在一个远离家、远离家人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能够抱团取暖的人们,苏潼青觉得很温暖,也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