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安禄山 - 鉴宝:传国玉玺和九鼎震惊全网 - 敖河的钻地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2章安禄山

在大明宫朝堂之上,韩非按照传统,准备向皇上表达最深切的感谢。

然而,由于对唐朝的朝仪并不十分了解,韩非一时之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周围的大臣们或诧异、或窃笑,气氛略显尴尬。就在这个时候,杨玉环掩嘴轻笑,目光温柔,“这位大人倒是有几分与众不同,实在有趣得很。”

唐明皇闻言,目光转向杨玉环,随即又落在韩非身上,脸上浮现出一抹饶有兴趣的笑容:“哦?能得到贵妃如此评价,可见此人的确有过人之处。朕对他也愈发感兴趣了。”

随后唐玄宗着急和杨玉环相会,问道:“还有事吗?”

这时候中书省宰相张九龄出奏:“陛下,安禄山率领军队5000人擅自出兵契丹,全军覆没,今日押回朝廷,请陛下决断。”

随后李隆基说:“让他上来。”

韩非心想得等会把安禄山整死才行。

随后安禄山上朝是个大胖子,发型奇特,唐明皇见他上殿问道,“安禄山你可知罪?”

安禄山回答:“陛下,小臣是西族人和突厥人生的杂种,只知道那契丹人辱骂了大唐天子,臣气不过就出兵为大唐天子报仇,不想中了他们的埋伏,皇帝老子你可要为我做主啊。”

李隆基哈哈大笑,“这胡儿倒是天真可爱啊。”

这时候张九龄出言道:“陛下,安禄山违反军令当杀。”

李隆基不悦,随后他问李林甫说:“爱卿,你怎么看?”

李林甫惯会猜测圣意,于是说:“安禄山是忠心耿耿,应该褒奖。”

于是李隆基就赦免了安禄山的死罪,韩非出言奏曰:“陛下,安禄山当杀啊。”李隆基更加不悦,驳斥韩非:“不可再胡言。”随后和杨玉环离开了大明宫正殿。

散朝钟声悠扬,宫殿外阳光斑驳,一群大臣三三两两走出大明宫,各怀心事。安禄山紧紧跟在李林甫身后,悄声致谢:“多亏丞相(门下省)美言相助,否则此次恐难脱险。”李林甫微微一笑,眼神中闪过狡黠的光,轻轻拍了拍安禄山的手臂,示意一切尽在掌握。

另一边,张九龄与韩非并肩而立,两人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失望与不甘。

张九龄摇头叹息:“朝纲废弛,是非不分,真令人痛心疾首。”

韩非同样感慨万千:“是啊,只可惜真理往往不敌强权,正义有时也会迟到。”

不远处,袁天罡独自站立,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事变迁。他并未加入任何一方的交谈,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

作为一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未来的神秘人士,袁天罡早已习惯了旁观者的角色,对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他自有其独特的见解。

随后袁天罡向韩非一行人拱手告别,身影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张九龄的眼神中闪现一抹深意,轻声道:“贤侄若不嫌弃,不如移驾寒舍,吾有一事欲商讨。”

韩非闻言,心中一喜,连连点头应允,期待着此番造访能够收获更多珍贵之物。

踏入张九龄府邸,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张九龄目光中既有担忧也有期盼:“韩大人,眼下形势危急,安禄山之事该如何是好?”

韩非神情坚定,斩钉截铁地答道:“此人野心昭然若揭,留他一日,便是大唐一日之患!”

张九龄听罢,长叹一声:“知易行难,朝中党羽纷繁复杂,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困境。”说着,他亲手为韩非烹制香茗,茶香袅袅升起,将房间点缀得分外宁静。

韩非品茗之余,目光不由自主地被桌上精致的茶具吸引,更惊叹于墙上悬挂的张九龄亲笔书画,赞叹不已:“前辈才华横溢,晚辈佩服至极!”张九龄闻言,笑意盈盈,挥手唤来家仆:“夏儿,速去取那套汝窑茶具,赠予韩大人。”

韩非感谢,随后他继续说道:“张大人,其实吧,我认为您不仅治国有方,书法与绘画亦堪称一绝,实在让人敬佩。”

“哈哈哈哈,哪里哪里,你言重了!张九龄开怀大笑,那份由衷的欢喜感染了整个厅堂。

“既然如此,我有一件东西,想来你会喜欢。”张九龄起身走向书架,从中取出一本厚厚的泛黄的册子,上面赫然是他的亲笔手抄笔记。“这是我平日里的所思所感,共计共20卷,有193题222首诗、248篇文,皆摘录自我最为得意之作《曲江文录》。”

韩非接过那本笔记,他翻开第一页,只见张九龄的字迹工整有力,内容涉及政治理论、人文思想及个人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洞察力。

“这……真是太珍贵了!”韩非激动不已,这份意外的馈赠远超了他的预期。“张大人,您的慷慨与信任让我深受感动,这份礼物,我将视为至宝,用心研读。”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张九龄学问与人格的崇敬。

韩非望着手中精美的茶具和那本珍贵的手抄笔记,心中的疑惑如同潮水般涌起:“张大人,为何初次相见便对我如此厚赐?”

张九龄微笑着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韩非贤侄,你有所不知,初见之时,你那不凡的气质与超乎常人的气宇便令老夫感到惊异。加之袁天罡曾言,你身上似乎携带着非同寻常的命运之力。老夫以为,你乃天命所归,故愿将毕生所学与珍藏尽数托付,以期能在之后的乱世之中找到一位可信赖的继承者。”

韩非闻言,心中五味杂陈,缓缓开口:“张大人,实不相瞒,吾确实来自遥远的未来,对这段历史略知一二。而你我虽缘浅,却注定要在这一刻相遇,承担起改变命运的责任。”

张九龄听了韩非的话语,并未表现出丝毫惊讶,反而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原来如此,老夫也曾有预感,终有一日将因小人构陷而含恨离世。但只要能为国为民留下一些有用之物,老夫死亦瞑目矣。今遇贤侄,实为上苍垂怜,天可怜见,望你能善用这些遗泽,助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

韩非神色庄重,郑重其事地对张九龄许下诺言:“张大人,您放心,我必将竭尽所能不负所托,无论是为了您的志向还是为了这江山社稷,我都将全力以赴。”

张九龄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韩公子,老夫深知你非池中之物。日后,老夫会尽己所能,为你收集世间珍稀的诗集、名画,名刀坚甲,古玩金玉,以此为信物,希望能助力你在朝堂之上立稳脚跟。你若有需,尽管吩咐。”

韩非心领神会,微笑回应:“张大人厚爱,韩某记下了。将来在官场上,如有机会,下官必定鼎力相助大人排忧解难,保大唐社稷。”

在远离长安繁华的边疆之地,安禄山受李林甫的默许,悄然集结起一支横跨多个民族的强大军团。他不论种族,唯才是举,只要是愿意效忠于他的勇士,都会被纳入麾下。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吸引着四方豪杰投奔而来,安禄山的势力犹如雨后春笋,迅猛崛起。

安禄山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面向着下方数万双期盼的眼睛,声音洪亮而充满磁性:“将士们,跟随我,我将给你们带来荣华富贵!在这里,你们不会饥饿,不会寒冷,更会有美人在侧。唯有强者才能生存,唯有追随我,你们才能获得这一切!”他的演说如同魔法,瞬间点燃了士兵们的斗志,军心空前凝聚。

然而,安禄山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开始指挥部下,对过往的商队和平民进行无情的劫掠,金银财宝、丝绸布匹堆积如山,无数无辜生命在他铁蹄之下哀嚎。安禄山的军队变得愈发凶残,他们以杀戮平民和商人换取功勋,用鲜血铺垫晋升之路。

这一切,李林甫看在眼里,心中自有算盘。他知道安禄山的力量正在不可控制地增长,但出于私心,仍选择了纵容。

这天夜已深沉,皇宫深处,灯火阑珊处,一场隐秘的议政正在进行。李林甫,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正与唐玄宗李隆基进行着一番加速唐朝灭亡的交谈。

“陛下,”李林甫的声音低沉有力,“安禄山将军近来屡建奇功,其部下士气高昂,战斗力强盛。”他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措辞,避免提及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实。“边关形势日趋稳固,皆赖安将军英明指挥。”

李隆基听罢,眉头微蹙,显然对安禄山的战绩感到满意,但他并不知晓背后的真实情况。李林甫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关于安禄山暴行的话题,只字未提那些残忍的劫掠、屠杀以及对无辜平民的压迫以及杀姜冒功的事。

“既然如此,”李隆基思忖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朕认为应当给予安禄山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即日起,特封其为范阳节度使,统领三镇15万兵马,以表彰其功绩。”

李林甫闻言,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微微躬身:“陛下圣明,此策定能让边防更加稳固,大唐社稷永固。”

夜幕降临,太子府邸的密室中灯光昏黄,气氛凝重。太子李亨、勇猛的将军王忠嗣,以及深受敬仰的老臣张九龄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一项大胆的计划——扳倒专横跋扈的丞相李林甫,以挽救日渐颓败的大唐江山。

然而,他们的密谋不慎泄露,落入了李林甫耳中。这位权势滔天的丞相,立刻采取行动,直闯御前,一脸严肃地向唐玄宗李隆基禀报:“陛下,太子与王忠嗣、张九龄等人图谋不轨,妄图颠覆朝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