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李白,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李龟年,杜甫
第二天清晨,温暖的阳光穿透薄雾,轻轻地拂过御花园的每一朵鲜花,每一片绿叶。
杨贵妃,独自徜徉在这片花海之中。她的脚步轻盈,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宁静的美梦。四周,繁花似锦,香气四溢,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丽。
然而,杨贵妃的眼眸中闪过一抹淡淡的遗憾。尽管她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甚至想要用文字捕捉这份瞬间的美好,但她深知自己在文学造诣上尚浅,不足以将这份感动凝练为流传千古的佳句。因此,她不由得轻叹一口气,心中泛起一丝惋惜。
正当这时,唐玄宗李隆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杨贵妃身旁。他察觉到了她眉宇间的细微变化,关切地询问:“爱妃是否遇到了什么烦恼?”
杨贵妃轻轻摇头,却又忍不住将心底的想法坦露给丈夫:“妾身只是感叹,这御花园的美景如此动人,却无法将其化为诗行,留住这份美好。”
听完她的讲述,李隆基嘴角勾起一抹微笑,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的爱妃,你无需忧虑。既然你想留下这御花园之美,何不让诗仙李白来助你一臂之力呢?
他是当今天下公认的才子,也称酒中仙,他一定能将你眼中的风景化为不朽的诗篇。”
李隆基点醒了杨贵妃,她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能看到未来李白挥毫泼墨的那一幕,想象着他将如何用华丽的文字描绘这片花园的绝世风光。
“陛下所言极是!”杨贵妃兴奋地回应道,声音中充满期待,“若是李白能将我所见所感化为诗,必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礼物。”
同一时间,在长安城内一处酒楼中,李白、贺知章与韩非三人围坐于松木案几旁,面前摊开着刚刚完成的《蜀道难》手稿。
李白的笔触遒劲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不可遏制的豪迈之情,仿佛能让读者亲历那条险峻山路的艰难与壮观。
“太白兄,这篇《蜀道难》,真是妙笔生花啊!每一字都透着大气磅礴,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贺知章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对李白才华的由衷敬佩。
韩非亦是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异彩:“的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开篇即扣人心弦,后续描述更是跌宕起伏,令人如身临其境。”
受到二人赞誉,李白笑容愈发灿烂。“二位兄台过誉了,”他谦虚地说,“不过,既然你们喜欢,这《蜀道难》的原稿,我就送给非兄,希望能为你的书房添上一分墨香。”
说罢,他小心翼翼地卷起那张珍贵的手稿,亲自交到了韩非手中。韩非双手接过,心中激动万分,连声称谢:“能得到太白兄的墨宝,实属荣幸之至!”
接着,贺知章也不甘落后,从袖中抽出另一幅卷轴:“这是我近日新作,题为《南陌青楼十二重(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希望韩非老弟也能喜欢。”
韩非展开卷轴,只见一行行娟秀的楷体跃然纸上,内容则是描绘了一场春日宴游后的离别情景,其中蕴含着对繁华过后的淡淡哀愁与不舍。他细细品味,随后笑道:“知章兄的笔下总有种说不出的魅力,让人读完后余味悠长。”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一名侍卫匆匆而入,手中高举圣旨:“圣上有命,召李白大人立即入宫,为贵妃作诗一首。”消息如同石破天惊,令在座众人都是一愣,继而爆发出欢腾的笑声与祝贺。
李白起身,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向两位好友拱手道别。
李白带着几分醉意与满怀诗意,踏上了前往皇宫的马车。
御花园内,阳光明媚,花香袭人,李白立于其间,眼前美景如诗如画,激发了他的无限诗情。
只见他提笔蘸墨,手腕轻旋,笔锋流转间便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字迹苍劲,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力量,诗篇意境深远,令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掌声雷动。
李隆基望着李白挥洒自如的姿态,嘴角不禁上扬,眼中满是欣赏之意。“太白先生,你这一手好诗,真是让朕大开眼界!朕就封你为侍郎,作为嘉奖。”李隆基赞叹道,语气中充满了对李白才华的肯定。
李白转身,面向李隆基,深深一揖:“臣李白,承蒙陛下厚爱,得以在此施展微末之技,实感荣幸。”他的回答谦逊而又不失自信,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文人应有的儒雅风范。
杨贵妃亦是目不转睛,美眸之中流露出深深的赞赏:“李先生,您曾经所做的诗,我都读过,就像这御花园里的花朵一样,美丽动人,让人陶醉其中。”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令李白心头一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这时候李白顿觉酒力上来,睡于一侧床上,高力士见状,立刻上前,躬身后,轻轻地帮李白解下靴带,小心翼翼地取下靴子。
与此同时,杨贵妃亲自执掌砚台,研墨调汁,动作温婉而细致,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她一边研墨,一边轻启朱唇:“李白大人,您可知道,能为您研墨,是我一生难得的荣幸。”话语中满是诚恳与敬慕,使得整个场面显得更加庄重而温馨。
被如此尊崇对待,李白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激与创作热情。他站于案前,手中的毛笔仿佛有了灵性般,在宣纸上跳跃舞动。墨迹或粗犷或细腻,每一划都饱含深情,每一字都寄托着对这盛世美景的赞叹。
“大明宫畔柳絮飞,碧水含翠映晚晖。
贵妃步移香风起,万朵芳菲为谁开?”
随着最后一字的落下,四周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与赞叹之声。
这首诗不仅捕捉了御花园春日之美,更融入了对杨贵妃雍容仪态的赞美,以及对皇帝恩宠的感激之情。每一句话,都像是在讲述一段美丽的故事,引人入胜。
李隆基目睹这一切,面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李白的肩:“太白,你的诗才果然不同凡响,朕甚是欣慰。”
“谢陛下夸奖。”李白躬身行礼,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杨贵妃微笑着说道:“陛下,今日良辰美景,不如再让李白大人作一首诗吧。”
李隆基点点头,看向李白,道:“太白,那就以这宫廷夜色为题,再赋一首如何?”
李白抬头望向夜空,只见一轮明月高悬,繁星点点闪烁。他略加思索,脱口而出:“银河璀璨照宫闱,玉宇琼楼夜色辉。笙歌阵阵随风起,大明宫中笑语飞。”
众人听后,纷纷称赞不已。
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即赏赐了李白许多珍宝。
与此同时酒楼里,一群文坛巨匠汇聚一堂——贺知章、孟浩然、杜甫、王昌龄等人,皆是唐代文学界的佼佼者。
他们围坐于一方石桌旁,桌上摆设着精美的瓷器,盛放着清香四溢的茶水,旁边还有文房四宝,供众人即兴挥毫。
贺知章首先拿起毛笔,沾染了些许墨汁,在宣纸上挥洒自如,一笔一划间,展现出深厚的书法造诣。他抬头望向窗外的绿竹,吟诵了一句:“绿竹沙猗猗,君子之圣质。”众人听闻,纷纷鼓掌称赞,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孟浩然则在一旁沉思片刻,随即提笔写下了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杜甫则专注于观察每个人的神情举止,似乎在寻找创作的灵感,偶尔他会低声念叨几句,记录下心中的感悟。
王昌龄则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表达——绘画。他在宣纸上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要将眼前的景色永久定格下来。
“昌龄兄,你的画技日益精湛,每一幅作品都让我叹为观止。”孟浩然看着王昌龄的画作,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王昌龄谦逊一笑:“哪里哪里,浩然兄的诗才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每一首诗都直击人心。”
这时,杜甫放下手中的笔,目光扫视一圈,感慨道:“今日能与诸位贤弟相聚于此,共赏美景,共论诗歌之道,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韩非作为东道主,笑眯眯地看着这群才华横溢的朋友,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说道:“能在这样一个和平盛世,与诸位共度良辰美景,实为人生快事。”
雅集继续进行,随着灵感的迸发与笔下的流淌,数十幅诗词与画卷陆续诞生,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时代的烙印。韩非,这位来自未来的访客,眼见着这一幕幕文化瑰宝的创造过程,内心激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