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暴雨 - 拒当血包,七岁妖童考状元 - 弄潮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26章暴雨

号舍内。

李钰吃完东西后,擦了擦手,然后开始看四书最后一道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见到这题,李钰来了精神,思绪更是回到了数年前。

当时的他被夫子收为学生,读了大学的开篇之语,夫子还考过他。

虽然当时李钰答出来了,但夫子却有新的解释。

考了这么多次试,从来没有考过这题目,没有想到乡试却碰上了。

此题是《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被称为儒家“三纲领”,意义极其重大。

看来乡试确实不一样,考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

不过虽然是高大上,但这题却是科举中最经典,最基础的题目之一。

李钰三次考试没有碰上,但在府学中却多有和士子们讨论。

而这句话几乎每个士子都烂熟于胸。

但也正因如此,要想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超越寻常见解,才尤为困难。

“此题是儒门根基,万不可轻忽。

破题需总揽全局,点明三纲领并非并列,而是有本末终始之序的整体。”

李钰思绪发散起来。

“关键在于阐明‘明明德’是体,是根本;‘亲民’是用,是延伸。

‘止于至善’是终极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文章需层层推演,由内而外,由己及人,最终归于那至高至善的境界。”

“要写出这‘道’的宏大与精微。”

思路既定,李钰再次提笔,饱蘸浓墨。

针对这第三道题,写下了他的破题。

“圣经揭大学之全功,而归本于三要也。”

接着是承题。

“盖德性天命之固有,明之所以复其初也。”

“然非徒明一己之德已耳,必且推以及人,使之同归于新而后可。”

“而明德新民,又皆必至于至善之所在而不迁,斯为道之极则焉。”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光明的德性是天所赋予、人所固有的,彰明它就是为了恢复人本初的善性。

然而,大学之道并非仅仅彰明一己之德就完了,还必须把它推广到他人身上,使人们一同革故鼎新才行。

而无论是“明明德”还是“新民”,又都必须达到那“至善”的境界并坚守不移,这才算是大学之道的最高准则。

写完破题和承题,李钰对整篇文章的骨架已然把握到位。

随后开始对这宏大的主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发。

等他第三篇文章写完,已经到了中午。

温度逐渐升高,狭小的号舍内犹如蒸笼一般,让众多考生都感觉身上黏糊糊的。

李钰也不例外,额头已经微微见汗。

原本李钰还想慢慢写,这样稳妥一点。

但天气这般闷热,怕是要下雨,这让他警惕起来。

虽然带了挡雨的帘子,但那也不是绝对保险。

卷子是不能沾染半点水迹的,否则水将墨水晕开,管你文章写得再好,考官也是看都不会看一眼。

要求就是如此严格。

哪怕你有状元之才,一旦卷子打湿,那就会被黜落。

李钰不敢去赌这雨会不会下,只能尽量加快速度。

平时雷打不动写五篇文章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这些年,李钰足足写了有数千篇文章,速度早就练出来了。

只要破题,承题没什么问题,后面的思路顺着往下走就行。

李钰将四书试卷放在一旁,马不停蹄开始看五经题。

这些年他时间花得最多就是在经义上。

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春秋注本,他全都买来看了个遍。

加上从清澜学院背的,如今的李钰对春秋的理解远远超越了以前的自己。

很快第一题读完,李钰没有怎么思索,提笔便破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