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兴奋的阅卷官
八月十一日,随着考试时间结束,沉重的龙门缓缓开启。
早已疲惫不堪的士子们犹如潮水般涌出。
其中不少人是被同伴或者衙役搀扶着出来。
贡院外等候的亲友们一拥而上,将自家的士子接走。
士子们可以回家休息了,而考官们则是开始了他们的忙碌。
所有考生的墨卷被受卷官统一收齐后,立即被送往公堂旁的弥封所。
这里是杜绝舞弊的第一道程序。
弥封所的吏员们早已严阵以待。
他们动作熟练地将每一份墨卷卷面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祖宗三代信息的位置,用带有编号的弥封条将其严密地覆盖、糊紧。
弥封后的墨卷被送到了誊录所,这是杜绝舞弊的第二道程序。
此时誊录所内,数百名誊录书吏正襟危坐。
他们的任务是将所有弥封后的墨卷,用朱笔一字不差、一字不误地重新誊抄一遍。
誊录过程有严格的监督,且有专人唱读原卷,以防抄错。
誊录完毕后,誊录官需核对朱卷与墨卷是否完全一致,核对无误后,在朱卷末尾盖上“誊录官关防”的戳印。
经过这两道程序后,考生的墨卷被妥善封存,送到阅卷官手中的是笔迹统一的朱卷。
乡试的阅卷和前面的府试,院试都不一样,是分房阅卷的。
所谓的分房就是按照《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进行分类。
考生报考时便已经注明了本经,其朱卷就送往对应的经房。
各经房内的同考官又称为房官,便开始紧张的阅卷工作。
这次乡试共有两千多名士子,每人七篇文章,就有接近两万篇文章。
这是巨大的工作量。
好在一场暴雨让不少士子的试卷都毁了,这让同考官的工作量得以减少。
不过即便如此,分到每位同考官手中的卷子仍然有上百份。
这些房官都是身经百战之辈,一目十行阅览卷子。
根据文章的细想,章法,文采进行初步筛选。
看到优秀的试卷,他们会写个荐字,并推荐给主考官,称为荐卷。
未能被荐上的试卷,则称为落卷。
春秋经房。
案几上堆积的朱卷,比起《诗》房、《书》房那如山如海的阵势,着实少了太多。
春秋经房的阅卷官们也都习惯了。
现在选择《春秋》为本经的士子实在太少了。
五经之中,选择《诗经》的士子最多,其次是《尚书》和《礼记》。
这三经可以说是三巨头,大部分士子都是选择这三经为本经。
《春秋》和《周易》则是难兄难弟。
特别是《春秋》要想弄懂,实在是太难了。
而且也不好找夫子,这也就导致选择《春秋》的士子越来越少。
上万的朱卷,送到春秋房内的也只有几百份而已。
房官冯运捻着胡须,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他面前摊开的几份朱卷。
不是拘泥训诂,失之呆板,便是空发议论,根底浅薄。
阅了十多份卷子,竟是没有一份让他满意。
他叹了口气,将又一份卷子推到落卷那一摞,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唉……又是平平无奇。”
“莫非我《春秋》一脉,真要如此寥落了?”
旁边另一位姓陈的同考官闻言,也搁下笔,苦笑道:
“冯兄,选择《春秋》为本经者本就凤毛麟角,能通大义者更是少之又少。”
“看来今科这经魁,乃至解元之名,怕是又要落在《诗》、《书》两房了。”
言语间,颇有几分同病相怜的落寞。
冯运心中一阵烦躁。
他自身便是《春秋》名家,深知此经微言大义,最是考较功力,也最易出真正的经世之才。
可近年来,士子多趋易避难,选择《诗》、《书》者众,专研《春秋》者日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