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格物致知:鬼谷子的哲学思想(1) - 谋圣鬼谷子 - 王国章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谋圣鬼谷子 >

第24章格物致知:鬼谷子的哲学思想(1)

第24章格物致知:鬼谷子的哲学思想(1)

鬼谷子说:“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意思是说开启和闭合是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开启和闭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令事物按照阴阳的变化运动,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不停地交替一样,促使万物发生变化。世间出现的变化以及离返、归复和反抗等现象,都是通过开启和闭合来实现的,从而提出一个人与道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早期,人与道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神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自然就是天命,人们膜拜和敬畏天命,泯灭了人自身的存在和本质。到了春秋时期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哲人将天道与人道分化开来,从而将人从神的控制下淡出。他们认为道就是自然,认为人的生命也是自然产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用天道自然无为概括大自然总体特征,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统一关系。鬼谷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人的“捭阖”动作,归于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是自由自觉的行为。这就是将人的行为当作关注和思考的中心,是鬼谷子思想的重要特征。

阴阳转化的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鬼谷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各个诸侯国施行变法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废除奴隶社会大力推行的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开始逐步代替封国制;在经济上,铁器被广泛使用,牛耕技术也被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政治体制的改变,生产工具的革新,使得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希望国家统一的愿望也愈加迫切。鉴于此,这个时期百家争鸣也进入高潮时期,各家通过各自的学说都开始提出实现大一统的方案。比如,儒家推行“仁政”的王道,而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的“霸道”,道家却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在这样的情况下,鬼谷子主张通过游说去影响大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从而实现统一大业。历史证明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鬼谷子将《老子》中的“阴阳化生”学说运用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并主张依此来分析社会事件自身的阴阳属性以及变化发展,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社会事件的阴阳转化;主张在社会事件进行阴阳变化的“几微之动”中利用这些权术使事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了纵横捭阖斗争中的哲学指导,并为后人提供了以弱胜强的方法论来借鉴。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它在先秦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出现的诸子派别,都曾经从中汲取过或多或少的营养,用来充实自己的学说,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鬼谷子作为先秦“九流十家”中的纵横家亦不例外。他的理论著作《鬼谷子》从《老子》学说的众多方面进行了吸取和借鉴,这种吸取和借鉴在“阴阳学说”“弱用之道”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鬼谷子纵观过去的历史,发现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直是众人的先导,利用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判断事物,并且进一步地了解天地间事物的生存以及死亡的关键因素。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变化过程,知晓人类的思想变化规律,揭示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征兆,以此来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所以,自古至今,圣人在分析事物时的所有思路和行为准则都是一致的。

鬼谷子用“阴阳相生”的宇宙规律来阐释“捭阖”对万物、社会和天下的功能与作用,来论证“捭阖者,天地之道”,并表明纵横家的谋略根本,都在捭阖之中。

在鬼谷子看来,捭为阳,阖为阴。捭阖之道,就是阴阳法则。游说君主,掌握形势,操纵政治风云,处理社会事务,必然要用到阴阳之道、捭阖之术。或开启之,拨动之,这样才能促进其发展变化,并在发展变化中因势利导,实现自己的既定决策,这是用阳;或闭藏之,压抑之,让其停滞不前,促使其转化,以更好地把握形势,让事物按照我们的意向发展,这是用阴。阴阳之道,指的就是在处理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使得我们从中获利。这便是阴阳之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论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以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而唯道论的本源问题则可以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释,在这里“二”指的就是阴阳。而鬼谷子身兼众家之长,因此对阴阳的理解是很透彻的。鬼谷子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这阐述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方面的哲学思想。阴阳是一种古老的认识观念,后来才发展成为一种哲学范畴。此处指的就是事物的正反两面。开阖,即捭阖,用来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先秦时代的纵横学派强调用两分法,从正反的阴阳两面去观察、考稽事物,还强调应对事物作动态的考察,这样才能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关键,这在认识论的发展史上是有突出贡献的。《鬼谷子》一书中提到,阴阳不但可以概括世间的万事万物,还能够概括世间的社会人情。其中属阳者为人之所欲,而属阴者则为人之所恶。进行游说的作用就是区别、分辨这些阴阳事物,在分析事物由阴向阳及由阳向阴不断转化、变动的可能性,促使阴阳互换,做到顺人之所欲,避人之所恶,把社会政治转向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面。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但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不同的事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突破口。我们在做事情无从下手时要学会寻找突破口,把握事物的关键——只要抓住了事物的要害,解决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有人曾经这样说道:“任何人都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变通,知道事不可为时,不妨先暂避其锋,采取委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开启和闭合是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开启和闭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令事物按照阴阳的变化运动,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不停地交替一样,促使万物发生变化。世间出现的变化以及离返、归复和反抗等现象,都是通过开启和闭合来实现的。

“阴阳之开阖”其实就是观察万物的变化规律,以这种自然规律为依据,然后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是物质第一性;要根据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并把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进行命名和定义。然后将认识事物的诸多定义加以整合便形成了“知识”。现在的科学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以名命物”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意识第二性。鬼谷子的观点和两千多年以后产生的唯物论观点不谋而合。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着意识,而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还有认识不是主观臆断而来的,而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而来的,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中国的先贤圣人们也有许多唯物论的论述——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又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先贤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和“阳”两种属性,而“阴阳开阖”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其中“开”是矛盾的斗争过程;“阖”是矛盾斗争趋于平衡的过程。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产生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规律性便可以发现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量变的发展对我们不利,就可以提前预防,在这些对我们不利的事物还没来得及产生变化之前,将它们处理完毕。处理完毕之后,人们还蒙在鼓里,一切还是一如既往的正常。如果这个变化对我们有利,就要用智慧来加速量变的过程,同时利用人的智慧来引导变化向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所有的行动都在平静、安详和无声无息中进行,而事情办成功了也不会被人发现,这就是鬼谷子的认识论,是一种“未雨绸缪”和“曲突徙薪”的大智慧。

鬼谷子的认识论

鬼谷子真正的大智慧,不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这样的对宏观事物的认识过程,而是要“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以名命物”则是为所观察的规律命名和定义,这就是人类全部的认识过程,也是鬼谷子的认识论。

鬼谷子的认识论,并不是简单地认识事物规律,而是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认识到事物的“微观世界”,而“变化之朕”就是变化先兆,也就是微观世界的意思,再进一步来说,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量变”过程。在认识到细微的量变之后,再根据事物的规律,推测量变的发展趋向,然后用人的智慧和认识来应对这样的量变过程。

而认识来自于人类对万物的长期观察和不断实践。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老子进一步淋漓尽致地将认识论阐述得十分清楚。

人类认识的“道”来源于万物的内在本质,它十分的博大精深,就像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会产生激烈的对抗,而这个激烈对抗的过程,便是“否定”的过程。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不同认识的锋锐部分最终会不断地被消磨掉,消除各种认识的意见分歧,从而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后形成共同的观点。这个共同观点,便是“肯定”的过程。但随着进一步深入的认识,还会再次产生进一步的“否定”和“肯定”,形成不断的轮回。这样的轮回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只有在无数次“否定”和“肯定”的轮回中,才有可能将认识逐渐趋于事物的本质。需要强调的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只能是无限“趋于”事物的本质,但却绝对不可能做到“达到”事物的本质。换言之,就是人类认识的过程将是永无止境的,同时人类的认识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所有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中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范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实践决定认识。以认识的产生角度来看,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从认识的发展来看,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从认识的归宿来看,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从认识的检验来看,实践则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因此,鬼谷子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掌握科学理论,最主要的就是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使得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鬼谷子特别强调了认识“规律”和顺应“规律”以及运用“规律”的大智慧,而且这还是鬼谷子认识论的哲学思想。

鬼谷子阐述了人们对“道”的认识过程,但从其字面上很难理解。大意是:万事万物都会体现出其固有的特性,或阴阳刚柔、或开闭松紧,这些特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这些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规律,它们所体现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有它固有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都可以被我们认识,并且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还可以将这些认识系统整理成知识,而人们学习了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知识,便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又反过来丰富所学的知识,这样人们便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了。

大智慧的人会静观事物的变化规律,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然后依照这些变化规律来推测当前事物的变化进展情况,有的放矢地去筹划应变权谋和校验应变能力大小,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达到校正技巧提高可行性的目的。

这个书最近更新在##六@@九@@书@@吧!!更新!

人类的认识就是由否定到肯定,由肯定到否定,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至人类的认识无限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未必就是无限接近事物本来面目的真理,一样会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地球中心学说;但今天宇宙理论又否定了太阳中心说,如今我们又在探索究竟宇宙是围绕什么在运转,而天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一点验证了鬼谷子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正确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