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彭城驿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中心,有“五省通衢”之称,因其交通要冲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京师及北方边境粮食供应均来自富庶的江南地区,漕运成为朝廷的经济命脉。徐州段运河是明代南北大运河“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的一段,凡江淮以南之贡赋及四夷方物上于京者,悉由于此。彭城驿为水马驿,位于徐州府东南二、三里的地方。
这一路之上,罗彦所见与所想形成了巨大反差,在罗彦的想象中,徐州地处交通要道,百姓应该生活富裕,可他却看到这里百姓生活困苦,生计艰难。这些都让罗彦充满疑虑。
随着彭城驿的接近,官道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商队的驼铃声声,挑夫的吆喝阵阵,车轮滚滚,马蹄踏踏,他们精神抖擞,押着沉甸甸的货物向前赶路,偶有书生士子,背负书囊,手执折扇,步履匆匆,或许是外出游学,又或许是游学归来。
官道上的繁华景象给予罗彦极大信心,“彭城驿”三个大字已跃入眼帘
“兄弟们,那里就是彭城驿了,我们明日在此休整一天,后天一早出发,兄弟们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但不许惹事。”
罗彦一行跨进驿站,五十多人的军士队伍格外显眼,驿丞早就看出来这帮人的不凡,赶快迎出:“小人彭城驿驿丞夏富贵,见过大人”
铭心拿出身上携带的文书,道:“这是御史张大人,从现在开始驿站归我们张大人管了。”
“原来是张大人。先里边请,小二给下面的兄弟安排好吃的”夏富贵赶紧招呼道。
“站内总共有多少人?”罗彦边走边问
“站内共有船17艘,马匹10匹,船夫170人,旱夫10人,厨子12人,驿卒4人,还有小人,总共197人,原来这里只是水驿,驿站消减后才增加了这些马匹。”驿丞详细地回道。
听到夏富贵的的回答,罗彦心中对驿站的规模还是有些震惊,其他驿站的人员数量也基本上在自己的估计范围之内,保持在100人左右,有的驿站只有三、四十人,不过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里的繁荣,罗彦并不在乎这些,他更认为这里蕴含着更多的商机。
罗彦详细问了这里船夫、旱夫的人员组成情况,从夏富贵口中了解到,这些人也多是附近的村民及一些获罪人员。驿站在太祖时期,都是附近的村民根据各家劳动力的多少来免费劳动的,那时官员还算清廉,很少有官员利用公权而私用的现象,随着官员的腐败,官员利用公权私用的现象逐渐增多,周边村民就要抽出更多的人力来保证驿站的运行,百姓怨声载道、服役期间消极怠慢。为了打破这一现状,朝廷就想出有偿服役来提高村民的积极性这一措施。措施有了,驿夫的银子哪里来,朝廷也没有这一项支出,就有了在周边收取驿税这个名头。驿税的收取暂时缓解了这一矛盾,可随着社会的发展,驿税收取范围逐渐扩大也更重,这就给百姓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多收取的部分就进入一些人的口袋。罗彦在提出改革驿站的措施时,早就了解到这些情况,才有了接受驿站、建议取消驿税的建议,这也触动了下面驿站这些小吏的利益,为了不使矛盾激化,稳定驿站的运转,罗彦也准备适当给这些小吏一些方便。
“夏富贵,本官既然已经接受了驿站,从今日起所有进站的人员都要收费,收费标准你也要拿出一个条例,官员们进入驿站你们不用管他们消费多少,只要他们需要,你们就给他们提供所用一切,最后如实开具票据,交给官员,如果有官员不缴费,你只管记录下来,在每月对账时交给本官即可。彭城驿周边驿站今后也归你管理,站内所有物资也由你负责在周边采购,但采购的数量及价格都要登记造册。给官员开的票据和账本先临时记录,本官会尽快下发统一的样本。”
罗彦又详细给驿丞交代了今后的工作和对账时间及每月收取的银两上交方式。
驿丞夏富贵听完罗彦的吩咐后,内心既激动又忐忑。他明白这是罗彦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的地位的提升,以往驿站虽然归兵部管理但兵部只下文书具体实施要依靠地方官员维持驿站的运行,现在驿站就可以独立于地方之外,单独运转,自己的直属上司就是眼前这位京城御史,通过他,驿站的事情就可直达天庭,他也直接掌控着自己的生死。
第二天,罗彦兑现了对随行军士的承诺,允许他们可以在附近随意闲逛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遵守纪律,不可惹是生非。罗彦也换取一身便装带着书童铭心,走向徐州府。
徐州距离驿站只有二、三里的路程,罗彦在徐州城门刚刚打开便随着进城百姓一起步入徐州城。
进入城内,罗彦立刻被眼前的繁华所吸引。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各种招牌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木材和油纸的混合香气。商贩们已经开始摆摊设点,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罗彦边走边观察,他注意到这里的商品种类繁多,从日常用品到精美工艺品应有尽有。不时还能看到一些江湖艺人在街头表演杂技或戏法,引得路人驻足观看,掌声不断。
正当罗彦陶醉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时,一阵食物的香味飘来,他顺着香味来到了一个小吃摊前。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他,罗彦点了几样特色小吃,便站在摊边品尝起来。食物的味道鲜美,让他忍不住连连称赞。
殊不知,就在罗彦被这座城市的繁华所吸引时,他的所有举动早已落在有心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