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驿站(四)
一阵沉寂,王氏首先打破了这沉重而又压抑的气氛:“老爷,不要着急,先听听彦儿的想法,彦儿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王氏的话,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罗彦身上,听了父亲的话,罗彦知道自己有些鲁莽了,这毕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可能牵扯到全家人的生命,他们都有权利知道事情的始末,略微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及如何运作驿站详细地向大家做了解释。
根据罗彦的测算,一百四十六座驿站,以四川龙泉驿站的标准,全年的费用约在三十万两,朝中大臣按照太祖的规定(公爵可以带10个随从,侯爵可以带8个随从,伯爵可以带6个随从,一品官至三品官带6个随从,四品官至六品官4个随从,七品官至九品官2个随从),平均按照5个人,一人按照《驿站条例》的规定(正官过夜可配5升)50文,每个驿站每天可以一次接受100人,每天驿站全部爆满的费用也只有730两,每年费用约为二十七万两。全部算来所有驿站每年的消耗只有约六十万两。只要补齐这个窟窿,驿站就可以正常运转。这些费用的来源,罗彦已有初步的打算,可以利用驿站人员贩卖商品,收取过往商户的费用,如果还不能补齐还可以开辟更多的途径,只要驿站在自己手中,就相当于把守了通往各地的要塞,自己就可以有施展的空间。
听完罗彦的打算,张纯臣心中也多少有些安慰,道:“彦儿,你说吧,现在要做什么,怎么做”
“现在就要劳烦父亲从神机营中选出200军士做好准备,只有公文下来,随时接收驿站,做好驿站内物资的控制与登记,也劳烦罗士亲在带队跑一趟”罗彦马上道出自己的具体安排。
“好,你现在回朝中办理手续,我现在就到军营安排人员,罗俊也要做好准备,驿站物资登记那些粗人干不好。”
经过简单的分工,大家也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件事不说会不会牵连全家的性命但与罗彦的仕途也有着巨大影响,一个和谐团结的家族这时就显出了它的优势。
罗彦回到都察院已近午时,问了门口的小吏,知道曹于汴已回来后,就走向曹于汴的书房,这件事他还需要得到曹于汴的支持。
“仲美呀,这件事还是有些莽撞了,你知道你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吗”曹于汴对罗彦有些担心。
罗彦知道如果这件事做好了曹于汴的推荐之功是少不了的,如果做不成对曹于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于是道“后生知道,驿站也经过多次整顿,可依然没有好转,我也是想一次性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事,为皇上解决这个毒瘤。”
“行了,既然你已决定,老夫也不再多说什么,圣旨及相关手续在今天就可以办完,皇上对这件事很看重,希望你不要辜负圣恩,如果有什么困难,老夫能帮上的也不会推辞。”曹于汴勉励几句,就让他离去。
罗彦知道曹于汴除了对自己的担心,他更多的是要保全自己,曹于汴已透露出皇上对驿站的重视,正是趁这个机会抓紧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告辞曹于汴,罗彦首先来到吏部更换自己的牙牌换取新的身份。新的身份,可以为他以后的事情提供更多的便利。而后到户部找到户部尚书郭允厚,最后到兵部办理移交及调遣200人军士的手续。有了御史的身份,罗彦的事情办的很顺利,他们都知道这个新任的御史正是急于表功的时候,谁也不想自己成为他的垫脚石。
酉时,早已整装待发的三拨人马在罗彦办完全部手续后,分别奔向不同的方向。京城通往地方的官道有三条,第一条通往山海关,由张纯臣带队;第二条通往宣大,由罗俊和赵氏的大哥带队;第三条通往涿州,由罗彦和罗士带队,在涿州罗彦与罗士分开,罗彦朝南京方向去,罗士朝西安方向。
罗彦这次选择南京方向,除了要亲手接管驿站,确保消息的快速传递和物资的有效分配外,他也想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南方的风土人情。他一直对南方的富足和繁华充满好奇,他知道,只有亲自去看,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南方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也希望从南方找到合适的商品进行贩卖,弥补近六十万银子的窟窿。
“兄弟们,前方就是彭城驿了(徐州附近),大家都加把劲,听说那里非常繁华,今晚我们就在彭城驿休息一晚。”罗彦给跟随他前来的军士打气道。
罗彦身后还跟有50多名军士,这些人从京城出发早起晚归,已经有9天了,都觉的非常辛苦,这些还都是张纯臣从京营中挑选出来年轻力壮之人,如果上些年龄,他们早就吃不消。这一路上接受驿站都非常顺利,每次有人反对时,罗彦都会让书童铭心悄悄告诉驿站人员:御史毛羽健奏请皇上要撤驿站,官员出行要自己想办法,是他家大人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才保着驿站不被裁撤,官员在驿站消费虽然要先掏钱可只要有驿站给的票据还可以找朝廷报销。这样,在接受驿站过程中,所有人也都愿意积极配合并把仇恨都记在毛羽健的身上。
罗彦知道他们的这番言论已经彻底把毛羽健及刘懋得罪,但这也确是他们提出来,罗彦并没有冤枉他们,只是把问题剖析地稍微明白一些。后来就在民间流出这样的风流韵事:毛羽健因为老婆依靠驿站的便利,把他捉奸在床,毛羽健害怕老婆,不敢把气撒在老婆身上就撒在提供便利的驿站身上,鼓动皇上撤掉驿站,幸亏皇上英明,不光没有裁撤驿站还免除了驿站周边百姓的驿银(驿银就是地方官从百姓身上收取供应驿站开销的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