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五年复辽
卯时,朝中官员陆续从家中来到自己的衙门,罗彦经过一夜的休息,抛去了头日的疲惫,在卯时准时出现在都察院。今天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给曹于汴做好御史体系图。
刚到自己的书房,他便开始忙碌,曹于汴要求在其书房粘贴体系图的事情已拖了两日,今天要抓紧完成。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次做就轻松了很多,只用了半日的时间便把体系图誊抄一遍。罗彦原本想在午时就把体系图粘贴在曹于汴房中,考虑到午时会影响曹于汴的休息,还是在申时准时来到曹于汴的书房。
给曹于汴行礼后,罗彦就开始粘贴体系图。体系图的粘贴并不费多少时间。
看到罗彦就要贴完,曹于汴道:“在山东道那里在加上御史蒋允仪,今日刚任命的。”
看到曹于汴放下手中的笔,罗彦知道曹于汴可能还有话要问他,小心回答道:“是,后生马上就回去重新写一张,粘贴上来。”
看着自己在来路认识的后生,曹于汴问道:“听说昨日英国公也送去了贺礼,看来你家与英国公交情也不错呀。”
曹于汴的问话虽然简单,但隐约间也让罗彦感到一些紧张,回道:“后生以前专心读书,对家中的事情没有太多关注,具体什么情况,后生也不是太明白”
曹于汴现在的精力还不在京城这些贵宥上面,这些人也不是现在可以动的,虽然他们贪了些,但他们很少插手政务“行了,也没有其他事,我只是随便问问,你去吧。”
离开曹于汴书房,罗彦顿觉心中冰凉,问清父亲与英国公的关系看来已刻不容缓,了解真相,也能早有对策。
都察院内,罗彦依旧清闲,也可能是周良才对自己的不信任,也可能是自己与曹于汴的关系,周良才虽然忙碌却没有给罗彦安排更多的事情,罗彦依然在仔细研读《大明律》,可他的心中却不能平静。据父亲所说,他在英国公张维贤的授意下也曾参与到“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中。罗彦对这三大案也有所了解,这都是涉及皇室的案子,涉及其中就有抄家的风险,罗彦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件事。
“张大人,曹御史让你去一趟”曹于汴身边使唤的小吏前来传话。
罗彦心中有些忐忑,按照父亲所说,只要张维贤还在,这三大案就不会有人提起,努力平复了自己的心情,随着小吏走向曹于汴书房。
曹于汴看到罗彦进来,放下手中的奏章,道“坐吧,你以前曾给我讲过,年少时曾随父亲在边关生活,能给我具体讲讲吗?”
罗彦现在还不清楚曹于汴心中的想法,只把自己在边关的生活,比较详细的说了一下,其他的都以年少记不清进行回避。
曹于汴仔细听着罗彦的回答,试图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可罗彦的回答也全部合情合理,看着这年少老成的青年,曹于汴终于道出自己叫他前来的目的:“昨日,皇上召袁崇焕在平台商议平辽的事情,袁崇焕许诺五年内可以收复辽土,皇上非常高兴许给他人事、军政、财力及尚方宝剑等便利,你曾在边疆待过,你的父亲在边疆也曾是副总兵,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在曹于汴的话讲完,罗彦也明白这才是曹于汴的真正目的,曹于汴虽在地方有执政的经验,也在京中任过给事中,但他本质还是文人出身,对于军政、军事知道的也有限。从曹于汴叫罗彦来问此事,罗彦也明白曹于汴对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持怀疑态度,这也与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他没有具体的缘由来证明这些,想明白这些,罗彦道:“自萨尔浒之战以来,纵观我朝与后金的历次战事,我朝已鲜有在广阔的平地上战胜后金的例子,虽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可这些胜利都是我朝在利用坚固的城池所取得的,后金的军士多为骑兵,善于骑射,这是我朝军士所不能比的,他们善于游击,可战则出,不利则退,总是处于主动位置,我朝军士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能胜,辽土那里又有广袤的平川,这也利于后金军士骑兵的来回奔袭”
曹于汴听着罗彦的回话,心中已有明朗,接着说道:“袁崇焕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的策略,你有什么看法”
罗彦稍微沉思了一会儿道:“这其实就是对他五年平辽的戳破,按照这个方法,我朝要在辽土逐步建立一个又一个城堡,这需要建多少,又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况且那里每年十月天寒地冻,来年二月方才解冻,后金也不会让我们顺利地去建一个又一个城堡。这样的战争是我朝消耗不起的。”
“依你怎么办”曹于汴有些急。
罗彦在脑海中理清思路道:“若以我,当维持现状,加强防守,不让后金在攻城战中占得一丝便宜,消耗他的兵士,后金总共也没有多少士兵,再朝中整顿朝纲、整顿军士、加强武备、特别是要重视火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得利于火炮犀利,待时机成熟,一举平定后金之祸。”
罗彦的这番话,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照亮了曹于汴心中的迷雾。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未来战场的将军,正在向他展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他已不能以后辈来待此人,此人心中有着千万韬略。看着罗彦年轻的面庞,曹于汴心中感叹,如果他再年长几岁,如果朝中能按这样发展………
与罗彦的这次谈话,让曹于汴更加坚定加大对朝中官员的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