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体系图
转眼间,罗彦已到都察院五天,除了第一天把仓库进行了整理并登记造册,中间分发几次笔墨纸砚等物品给所需之人外,其余时间,他都可以独处书房,专心研读《大明律》。《大明律》分《名例律》、《户律》、《吏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篇章。系统地熟悉了《大明律》的内容,让罗彦对朝廷的法律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罗彦知道要想对里边的每一条有深刻的认识就要结合实际过程中遇到的案例一一对照,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对于这些条条框框,罗彦更注重《大明律》后面的初衷和精神的理解。
研读《大明律》的同时,罗彦也注意到周良才虽然对自己表面上非常客气也非常照顾,但对于朝中的一些人事关系则是闭口不提,罗彦不明白周良才是对自己的保护还是对自己的防范。《大明律》虽然明确了很多标准,但他知道这些标准的落实都要靠自律的官员去做,如果官员无视律法、贪污腐败、欺上瞒下,这些律法条文都将是一团废纸,对官员的考核及审查是保证《大明律》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而他所在的都察院正是保证《大明律》而设的衙门,《吏律》给都察院提供了监督官员强有力的依据,下面所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就是具体执行人。
想到这些,罗彦决定了解一下这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具体分工及任职人员,曹于汴如果哪天问起这些,自己也好回答,
每道监察御史所管辖的范围在经历司都有卷宗,这也是经历司所做的事情。罗彦很容易便找到了这些。
江西道,专管江西布政司等衙门,带管前军都督府,豹韬、府军前、天策、宽河、龙骧、燕山左、永清、龙江左右等卫,直隶淮安府武清、邳州、九江、大河、淮安、龙门等卫。
河南道,专管河南布政司等衙门,带管礼部,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太医院,饮天监,教坊司,尚宝司,中书舍人,司礼、尚膳、尚宝、直殿等监,酒醋面局,钟鼓司,彭城、羽林左、留守前后、神武左右前等卫,两淮盐运司,直隶扬州府、大名府,扬州、仪真、高邮、归德、关、宁山等卫,泰州、通州、汝宁等千户所。
……………
十三道看下来,罗彦只感觉眼昏头涨,每道专管的衙门还容易记,可带管的衙门就种类繁多,很容易记差,况且在每道还会设多个御史,共有一百多人,御史人员也在变化,这对于掌控全局人的记忆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自己考中进士也不是靠死记硬背那些八股文,而是从中找到规律,灵活运用而得。面对这种复杂的行政配置,罗彦意识到他需要采取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掌握和运用这些信息。
随着对十三御史管理范围的了解,在罗彦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于是,他拿出纸张,把十三道的名称及管理范围写了出来,最后把他们分成十三部分,
管理范围根据每道御史的数量把管理范围也分成相应的份数,他就把这些内容按照对应的关系一列一列粘贴在对面的墙壁上。做完这些,十三道御史管理范围便直观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在墙壁面前走了几圈,感觉缺少点什么,稍一沉思,罗彦便提笔把每个御史的名字都写下来,粘贴在对应的管理范围下面,这样哪里缺少御史,也能及时呈现出来,出现多重管理的现象也能直接反应出来。看着自己的成果,罗彦心满意足地笑了,每天监察御史的情况,在自己进入书房的那一刻,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仲美,在忙什么?”就在罗彦刚刚坐下,还在意淫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曹于汴出现在书房门口。
罗彦赶快站起行礼道:“前辈,你怎么亲自前来了,有什么事你让小吏招呼我过去就行。”
曹于汴知道这几天罗彦在新的环境中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对罗彦回避自己的问题也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递出手上的一副字道:“听说你哥后天要成婚,老夫也没有什么送的,就写了一首祝贺诗,聊表心意”。虽然曹于汴与张家并没有交情,但看在罗彦的面上,他还是要表示一下。
罗彦对曹于汴送来一幅字,深表感激,同时也明白曹于汴在时刻关注着自己,本想在快散值时,请两天假,没想到曹于汴亲自来了,这无形中,也加大了对罗彦的保护和罗彦在都察院的地位。
罗彦赶快请曹于汴上座,奉茶,而后垂手立在桌旁。
看到书桌上放的《大明律》,曹于汴知道罗彦一定是在学习这部法典,随意问道:“看了多少,有什么感想”
“后生大致翻阅了一遍,对里边的条陈理解还不够深入,后生认为这需要在与成例对比后才能理解地更加通透,相比与这些,后生认为执行的人更是关键,如果执行人视之无物,则律法也无从谈起。”罗彦谨慎地把自己想法说了出来。
听到罗彦的回答,曹于汴为罗彦能在几天时间有这样的认识感到高兴,也没有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阉党专政期间,祸乱朝政,让邪恶横行正义不能得到伸张,上任以来,他也正在对阉党时期的御史进行逐一审查,“你墙上贴的是什么?”说完,曹于汴便离开椅子,上前观看。
“后生认为:保证《大明律》的前提是我们都察院,而都察院中御史则是其中的关键,就把御史的管理范围及姓名张贴在墙上,这样看起来更直观些”
曹于汴围着墙壁仔细看了几遍,“明天、后天你要在家休沐,十二,你来当值时也给我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