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曹于汴
经顺德到安邑,一路平途,但罗彦还是遇到了多起拦路抢劫之事,好在每次劫匪人数都不多,依靠自己的功夫也勉强应付过去。
罗彦这次到安邑,就是传达朝廷的旨意,招抚闲负在家的曹于汴,请曹于汴出任检察院左都御史。
近十日的奔波,也让罗彦有了依靠曹于汴,跳出沈得滋掌控的想法,对于曹于汴的资历,他在出京之前,就有了了解。
曹于汴,字自梁,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授淮安府推官。因政绩卓越升迁。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回故里安葬亡母,地方官吏和乡绅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是曹于汴却深居简出,不收礼,不待客,除缅怀慈母外,慷慨解囊,在运城文庙隔壁他家祠堂里创办了一所“宏运书院”。之后授吏科给事中、刑科右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等职。因魏忠贤专政,闲赋在家。
安邑在望。罗彦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曹于汴在安邑是名门,罗彦稍作打听,就找到了其所在的村落。
刚到村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朗朗上口的读书之音便跃入耳边,罗彦在来的路上早已打听清楚曹于汴的现况,知道他在村中办有一所“宏运书院”,顺着美妙的读书音,罗彦一路寻去。
”大伯,请问曹于汴家怎么走?”
村民得知罗彦是来找曹于汴的,便热情地把罗彦带到了曹家门口,这里没有高大的围墙,也没有气派的大门,只有简单的栅栏围起一座占地约3亩的院落,十几间略显残破的草屋矗立其中,从院外便看到一位年渝70的老人正在打理院中的小菜园。
“后生张罗彦拜见曹老前辈”罗彦并没有直接以传旨官的身份直接打招呼,而是先行晚辈之礼,眼前的一切,罗彦心中顿生敬重,如果朝廷的官员都能如曹于汴一样,何愁天下不太平。
曹于汴得知罗彦是来传旨的,赶快把他让进堂屋就坐,这时院内也热闹起来,一会儿工夫,曹于汴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带领全家面向北方跪拜迎接圣旨。
罗彦按照朝中的规矩宣读了圣旨后,就在中厅与曹于汴聊起来。曹于汴想从罗彦口中知道朝中现在的大概情况,罗彦也要安抚曹于汴接受皇上的安排,如果曹于汴以身体的原因推脱,不授旨,谁也不能说什么,可对罗彦也会有一点影响。
经过短暂的交流,曹于汴最终决定随罗彦一同进京赴任。他准备将家中事务稍作安排后,便与罗彦启程,曹于汴共有3个儿子,2个女儿,大儿曰良在家伺候曹于汴并教授村中学子读书,次子支良、三子言良均在外地为官,两个女儿已出嫁,大儿娶一妻生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孙女也已出嫁,三个孙子大的已娶妻生子,小的也有18岁,也到了谈婚论嫁之时。
曹于汴的就职也让罗彦看到脱离沈得滋的希望,在曹家的几日,罗彦一直秉承晚辈之礼,从不嫌弃吃住环境,年轻之时跟随父亲在边疆的生活让罗彦能够适应一切恶劣的环境。
曹于汴又组织德文社的几十名痒生在宏运书院进行了讲学,训以立身行己、待人接物之道。罗彦有幸听取了曹于汴的讲学。曹于汴注重个人修养、对程朱理学有较深的理解。闲暇之时,罗彦便借阅曹于汴所收藏的书籍观看。这期间,不乏听说曹于汴要重新出山的消息后,前来拜访之人,但他们素闻曹于汴的清廉,也不敢有逾越。当然也有另辟蹊径来讨好罗彦这位传旨官的,罗彦对此也一概回绝。
短暂的几天时光,罗彦从曹于汴身上看到一位士人优秀的品格。罗彦虽然年轻,但身在京城早已见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而曹于汴的高尚品德和谦逊态度让他感到无比的清新和振奋。朝廷需要更多像曹于汴这样的清官,才能实现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和谐。这也让他隐隐之间触摸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了小村庄上,村民们早已忙碌起来,今天是他们尊敬的老人进京的大日子,曹于汴以深厚的学识和公正的为人深受村民们的敬仰。今日,他即将离开故土,前往京城,传达村民们的心声和诉求。
“曹公,这些是我家做的馒头,您带上,路上可以吃。”一位中年妇女提着一篮子馒头走到曹于汴面前,眼里含着泪光。
“谢谢,谢谢大家,这些年承蒙大家的关照。”陈公接过馒头,感激地说道。
“曹公,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早去早回啊!”一位老者颤声说道。
“放心吧,老哥,我一定会的。”曹于汴转身,向众人挥手。
马车开始缓缓前行,村民们跟在后面,一直送到村外。直到马车消失在尘土中,众人才依依不舍地返回。
此刻的曹于汴,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知的期许。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村庄的希望与重托。他将这份情感深深埋在心底,踏上了通往京城的路。马车在道路上颠簸前行,尽管路途遥远,风险难测,但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要为百姓发出自己的呼声,清扫皇上身边的贪官及奸佞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