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玻璃厂(二)
琉璃厂距离工部不远,步行也只用两刻钟的时间便可以到达,穿过正阳门向西沿着内城城墙边,穿梭于繁华的街市行有三里地便看到一座高大而气派的大门,门楣上镶嵌着一块金光闪闪的匾额,上书“琉璃厂”三个大字。门前两侧,一对石狮子威武庄重,仿佛守护着这座神秘的宝库。走进琉璃厂,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厂房内炉火熊熊,工人们汗流浃背,正在精心制作各种琉璃制品。这里不仅是制作琉璃的场所,更传承着古老工艺,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琉璃厂的所正是与罗彦同年进士胡琏,他的脸型普通,线条柔和,给人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眼睛不大不小,常常带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鼻梁不高不低,嘴唇稍显宽厚,身材中等偏下的他,穿着合身的衣服,既不过于出挑也不显寒碜,恰到好处地融入众人之中,得知罗彦及上官华允诚的来意,就热情地陪同他们巡视琉璃厂的制作工艺。
这里的琉璃厂主要为皇宫修缮提供琉璃瓦的制作,也会少量生产一些宫中所用的琉璃器皿,琉璃瓦的制作有选土、配料、研磨、制胚、雕刻、晾晒、素烧、着色、烧制成型等工序,罗彦对这些制作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合适的制作玻璃的方法和匠人,在罗彦的询问下,一位徐姓工匠向罗彦介绍了位于京城西郊吕家村叫吕金福的人可能知道如何制作,徐姓工匠也只知道需要石英石、石灰石这些材料,具体如何做,他也没有做过。
吕家村位于北京西郊卢沟桥附近,在离开琉璃厂第二天一早,罗彦就骑马赶到卢沟桥,在路人的指引下,罗彦找到离卢沟桥约八、九里路的吕家村。吕家村不大只有七八户人,罗彦在村口下了马,牵着马匹缓步进入村庄。
在村庄的街道上,几个老人正在享受阳光的沐浴,在他们的指引下,罗彦很容易找到吕金福的家。三间茅草屋被一道篱笆轻轻围绕,院中黄土地面经过精心夯实,展现出一派整洁与干净。在铭心的召唤下,从屋中走出一位五十多岁、精神饱满的中年人,道明来意,罗彦知道眼前的这位面貌忠厚的中年人就是吕金福。
吕金福看着眼前的身着丝绸文士服的罗彦和布衣打扮的铭心,知道他们绝非一般人,赶紧礼貌地把罗彦让进屋内。屋里虽然简陋,但打扫得干干净净,显出主人的勤劳本性。吕金福忙前忙后,为罗彦倒了一杯热茶,两人坐下后便开始交谈起来。
“吕师傅,此次来访,是想请教一些事情。”罗彦开言道明来意。
“罗公子太客气了,有什么事尽管说。”吕金福谨慎回应。
随后,随后,罗彦详细叙述了此行的目的和自己在琉璃厂所见所闻,以及一些疑惑和难题。
“罗公子想要的玻璃,老朽也略知一二,室内放置有一样品,只是不知道是否如公子心中所想,待老朽拿给公子看”吕金福起身进入内室,取来样品。
样品是一个罐子形状,虽有些粗糙,但罗彦更看重了它纯白的背景下,绽放出青色的光泽,这已基本接近自己看到的放大镜的材料,罗彦眼中绽放出锋利的光芒,如终于等到期待已久的猎物。
“吕师傅可否在此造出此物”罗彦按耐住心中激动的情绪。
“造出此物不难,只是家中缺少木炭,其他所用材料都可以就近取来,况且缺少必要的工具”吕金福道出存在问题。
罗彦听到这话,急忙说:“吕师傅,你尽管说,需要什么,我想办法弄到。”
接下来,吕金福就缺少的工具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又提出:“还需要弄烧制的土窑和容纳材料的坩埚,土窑及坩埚都需要用泥巴制成胚体、阴干、烧制,这些都需要时间,况且现在寒冬天,阴干不容易,如果要制成玻璃需要时间”。
罗彦知道,要制出玻璃也并非一件容易得事情,需要诸多准备,不过既然有玻璃的配方,罗彦也不怕造不出玻璃,他造玻璃的目的主要还是售卖玻璃制品,这就需要场地和工匠。
制造的场地,根据吕金福所说,永定河畔就有合适的石英砂及石灰石,这是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本照就地取材的原则,罗彦邀请吕金福一同到永定河畔选取合适的制造场所。
他们沿着河流走了许久,终于在一处河湾找到了理想的地点。这里石英砂丰富,西侧山区石灰石也不远,这里地势较高又相对平缓,最难得的是此处是无主之地,占地面积有三百多亩,将来工匠也可以在此居住。
选定位置,就要搭设合适的厂房,虽然现在并不是搭设厂房的合适季节,不过罗彦还是要先做出一些简单规划及选出搭设厂房的人选和将来制作制作玻璃的工匠,只有吕金福一人是远远不够,还有将来材料的运输、成品的销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员。
接下来的日子,罗彦围绕这些事情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工作。
经过十多日马不停蹄,衣不解带的努力,整个玻璃厂的筹备才有了头绪,驿站现有二十多万两的银子够自己调配,银两方面罗彦到不胆心,厂区跟据吕金福的建议皆时只用篱笆简单围起,厂区也只皆时提供几间住所在开春后由吕金福召集村中及临边村中壮年搭设简单土墙草盖的房屋,搭建可挡雨的草棚用做制作玻璃的作坊,材料送输也可让周边村民在农闲时送输,只有成品的玻璃送输需要固定人选,放大镜的贩卖罗彦也皆时决定先放在京城的书店中。
经过这段时间的经历,让罗彦深感能替自已操心的人太少,还需要再寻找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及合适仆人替自己管理这个玻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