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玻璃厂(一)
在朝中已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之后,罗彦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政治道路进行深思熟虑的规划。他清楚地认识到,以他目前的年龄和资历,想要在官场上再进一步获得更高的晋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决定改变策略,除了经常给皇上报告驿站的情况,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交接朝中权贵和读书做实事上。早就想弄出望远镜和放大镜,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现在正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放大镜和望远镜所用的材质类似琉璃,根据资料记载,《尚书·禹贡》载有:“黑水西河惟雍州……贡璆琳、琅玕。”《尔雅·释地》亦载:“西北之美者,有……璆琳、琅玕焉。”这两本书中记载的璆琳即为琉璃。《魏书·大月氏传》记载有:“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唐代崔融在《嵩高山启母庙碑铭》中写到:“周施玳瑁之椽,遍复琉璃之瓦,赤玉为阶,黄金作门。”北宋李诫建筑巨著《营造法式》中明确记载了琉璃的配方:“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载:“劫国唐武德二年遣使献玻璃水晶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庄子·秋水》篇“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根据罗彦所查到资料,罗彦认为:战国时代,国内就出现了最早的玻璃制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蜻蜓眼”了。这个时期的玻璃器大多以镶嵌形式作为器物装饰,独立器物较少。汉代,玻璃继承战国玻璃的传统,多仿玉。按器形、用途分为玻璃容器、丧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装饰品。有较多为罗马波斯进口的玻璃器。那位据说能够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女弟”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在“起祠神屋”时,门窗也全部用“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玻璃不光可以制成放大镜、望远镜还可以镶在门窗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还是使玻璃得到发展,罗马和萨珊器皿的进口增多。至迟北魏时期,国内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器与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相较,数量是比较少的。当时,人们对琉璃制品相当珍爱,这一定程度上和佛教有关,因为佛教把琉璃视为七宝之一。隋唐时期,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玻璃分成了两个不同种类,一种坚固美观(高铅玻璃)、一种透明易碎(钠钙玻璃),尤其第二种在这段时期明显增多,这又和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是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容,这也促进了国内玻璃业的发展。此时与西方的玻璃贸易仍在继续,西亚的晚期萨珊玻璃和早期伊斯兰玻璃仍不断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隋唐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当精美,国产玻璃较魏晋南北朝有所增加,不过这时的玻璃器和汉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现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效果。宋代,前代高铅玻璃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由于正月十五日观灯之风盛行,出现了五彩琉璃灯。建筑上也出现了琉璃砖和琉璃浮雕,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透明的琉璃,当时称作“玻璃”。也是从这时开始,玻璃的身价开始一落千丈。因为人们对玻璃这种物质的认识得到澄清,知道了它是人工制造的材料而非天然形成的宝石。这从人们对玻璃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药玉”,“假玉”。虽然玻璃进入民间,不再被上层社会独占,但他们没有一样走入日常生活的范围成为常见生活用品。其原因是传统玻璃的脆弱特性,使其只能成为拥有美好质感和观赏性的工艺品而非实用品。
查了诸多古籍,罗彦除了找到李诫的《营造法式》中简单记载了琉璃的配方外并没有找到玻璃的配方,这也让罗彦不得不走出去,找到更多的匠人了解玻璃的制作方法,也许这些办法只掌握在少数的匠人手中世代相传。
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在工部名下,主要负责给皇宫生产琉璃瓦用于宫廷的建造。工部下面又有清吏司管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营缮司下辖“大五厂”和“小五厂”,大五厂包括神木厂、大木厂(两厂堆放木料)、琉璃厂、黑窑厂(两厂烧造砖瓦及内府器用)和台基厂(堆放柴薪、苇席);小五厂包括营缮所(木工)、宝源局(金工)、文思院(丝工)、王恭厂(丝工)和皮作局(革工)。
十二月初五,罗彦就在工部找到了营膳司主事华允诚,把自己想从琉璃厂找个工匠制造放大镜的想法告诉了他。华允诚早就听说这个年轻的官员,对他还能够沉下心来做这些实物,深感敬佩,他师从东林党领袖高攀龙,主张“实学”、“惠商”、“体恤铺行”等,这与自己也不谋而合,当即决定与罗彦一起前往琉璃厂探询放大镜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