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拔毒(二)
十月初六,癸巳日,罗彦照例参加常朝,今天他准备向皇上上疏驿站从明年起除了维持官员的正常核销外还会向户部上交5万两银子。罗俊、罗士都已在9月底赶回京城,父子四人在张府对这次出行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沟通,罗俊所经过的地方百姓衣不果腹、遍地干旱、灾民遍地、官员依旧横征暴敛,罗士经过的地方虽然要比罗俊的情况要好一些,但百姓也是生计艰难,官员利用手中权利,大肆搜刮,驿站更是成了他们自家招待宾朋、贩卖商品的工具。他们对驿站的人员组成及现有物资也都做了详细的登记,从这些登记的数据看,整个驿站的人员数量及物资数量都与先前罗彦估计的数量相差不多。每年大致的运行成本在60至50万两之间。驿站人员共15000人、马匹及牛骡共5000匹,罗彦规定驿站人员俸禄采用浮动标准,每人每年2两饭钱加5两俸禄加驿站收入分成,马匹每年20两,每年固定二十万五千两,朝廷文武官员8万人,按照每20人有一人奉公差,每日就有四千人,每个官员带随从4人,每个人均耗50文,按照这样的标准,每年要耗银三十六万五千两,每年约需要五十七万两。根据现在驿站经营的现状,驿站共可以容纳宾客3万人减去官员占用还有容纳1万多人,每人的住宿费用按照最低50文,客房每年可以收入约十八万两,每个人每顿饭盈利50文,每年可收入五十四万两,每年共收入七十二万两,这还不带马匹为商贩提供的服务,他也看到很多人传递私人信件都是靠顺路的商贩或游学的学子捎带,他也准备在传递公文的同时顺便给这部分人提供方便并且使用统一的信封给刊印坊提供机会。
有了这些想法,罗彦也知道需要给皇上上交银两,也更能凸显出自己的才能,节省出来的银子,皇上是看不见的,只有拿出真金白银,皇上才会看的更清晰。待巡漕御史潘仕遴指出漕运的六项弊端后,挺身站出,道:
“臣张罗彦,有本上奏”
已经多日不见张罗彦,崇祯对罗彦的印象已不是太深,示意他可以奏对。
“臣自从专管驿站以来,经近三个月的实地巡查,臣不光可以为皇上节省银子二百一十八万七千八百三十二两,并且每年可以给皇上上交五万两,如若可以稍微放宽路引,还可以上交更多。”罗彦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地奏道。
崇祯稍微挺直腰板,这是他这段时间听到的最好地消息,户部侍郎王家桢铸钱从正月到九月才得息银不到三万两,现在朝中财政整困难
“张爱卿居功至伟,他提到稍微放开路引一事,众卿可有异议”
路引关系朝廷的国政及对百姓的有效控制和社会治安,朝中大臣多有反对,这也是对罗彦的变相打压,这个话题就不了了之,但崇祯也记住罗彦这个人,认为他善于理财。
“臣许誉卿有本上奏”许誉卿看到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弹劾毛羽健实在对不起人。
崇祯虽然对大臣讨论的路引一事有些遗憾,但心情还是不错,“爱卿请讲”
“臣要弹劾云南道御史毛羽健,他前几日建议裁撤驿站实数保藏祸心,他的妻子温氏因利用驿站的便利来到京城,抓到毛羽健在外面另找外室,温氏善妒,毛羽健就把仇恨记在驿站上面,才建议裁撤驿站,实乃欺君罔上。臣另查到毛羽健在会试考试中弄虚作假、偷窃考题,此乃科举舞弊罪”
许誉卿有理有据地汇报了毛羽健的罪证,在他话音刚落,文华殿内班臣相继有人站出支持许誉卿的言论,他们早就听到毛羽健的谣言,对毛羽健也早有怀恨。
重提毛羽健裁撤驿站的事情,让他与现在罗彦所做出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对比,在宫中也听到毛羽健的传言,崇祯把这件事当成年轻文人的风流润事,本不想追究,现在在朝廷之中提出此事还有考场舞弊的事就让崇祯有些恼怒,毛羽健是在欺自己不辨真伪,连同与毛羽健一起建议裁撤驿站的刘懋也恼怒起来,于是道:“毛羽健、刘懋欺君罔上免去官职,毛羽健科场舞弊,削去出身,贬为庶民,升张罗彦为户部郎中仍管驿站。退朝!”
崇祯有种被毛羽健玩弄的感觉,心中愤恨,说出的话让人不容置疑,也不给他人申辩的机会。
罗彦在毛羽健的事情上没有跟随朝臣一起弹劾毛羽健,他知道周织晨所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他要抓紧安排周织晨离开进城,避免他人抓到把柄,票据已经刊印不少,也该发给下面的驿丞统一使用,正好让周织晨与罗俊、罗士一起外出并巡查各驿站最近的运行情况。罗俊在巡查完驿站的事情,看到百姓的生活状况,他已无心仕途,况且驿站的事情也关系着全家的将来,他明确表示愿意帮助罗彦一起做好驿站的事情。罗俊能够帮忙管理驿站让罗彦很意外,罗俊在罗彦的心中,罗俊更具有文人特有的气息,喜爱诗词文墨。
驿站的事情在罗彦心中已算有了结局,驿站的人员也确定,自己也算有了邸班。他现在已是正五品的官员,但是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还没有稳固,也只是在皇上心中留下种子,在朝中的威望积累还欠缺许多,他还需要更多的政绩提高自己在朝中威望,可他不知道这在外人眼中他已是飞速提拔,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从正八品到了正五品,这在明朝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