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平板玻璃
罗彦回到自己的衙门,仔细琢磨自己现在经手的事情,驿站方面已经步入了正轨,可以维持平衡并且还有近二十万两的银子供自己灵活调配,刊印坊在罗俊的运作下,经常发布一下农政知识,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文章思想也在罗俊的把关下,吸引着众多文人前来投稿,罗彦想通过这些文章,潜移默化中逐步把天下人的思想向注重实用、寻找规律、遵循规律、热爱国家方面引导,大同的张总衡也在自己的建议下,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推广土豆和番薯的种植,土豆和番薯的种子通过驿站进行售卖,罗彦也指示大同的驿站可以给没有钱购买种子的百姓发放贷款,贷款利息也远低于市场利息,军队的改革还在有序进行,在一个军士的建议下,罗彦为鸟铳配备了刺刀并加长了手柄的长度。西郊的玻璃厂已经投产,在宋氏兄弟的帮助下,吕金福改进了玻璃窑,产出了合格的放大镜和望远镜,可这些都不是必须品,只有少数人需要,宋氏兄弟根据玻璃窑的情况,有创意地又制出平板玻璃。平板玻璃的产生,让罗彦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回想着这些,罗彦现在可以拿出手的功绩也只有平板玻璃,大同的一切还在进行中,还没有结果,驿站已帮助自己多次升官也不适合再用,刊印坊是隐形的效果,平板玻璃才能让皇上见到实在的好处,虽然把这贡献出去,罗彦有些心疼,但为了自己的仕途,罗彦还是下定了决心。
选了一个合适的日子,罗彦带着玻璃厂所制的平板玻璃来到皇宫,崇祯在暖阁中召见了罗彦。
“臣张罗彦偶得平板玻璃进献给皇上,以解朝廷财政困局”
崇祯对财政的拮据情况早已想出多种措施,可依然没有好转,听到罗彦的话,他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爱卿有心了,呈上来,让朕一观”
平板玻璃洁净无暇、泛着青色,约有一尺见方,厚约两个两个钱币,罗彦详细给崇祯讲了他的想法,此物可装在窗户之上代替纸张,可让室内明亮如昼,所用物料随地可取,可以由琉璃厂制作,售卖给天下,增加财政收入。按照罗彦的建议一块如此大小的平板玻璃可卖5两,一个中等宅院用量约100块,成本确很少。
崇祯对朝廷做生意还是有些反感,毕竟按照世人心中的观点: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最后位置,地位低下。但罗彦也早就想好了对策,恳请皇上把琉璃厂的工匠转让一部分出来,由罗彦委托相关人员管玻璃厂,朝廷收取成本两倍税收。这种折中变换的方式,让崇祯很容易接受,税收是朝廷正常的收入来源,但收取两倍税收的事情还从来没有,崇祯于心不忍还是同意了罗彦的建议并同意可以在文华殿先行安装。
谈完平板玻璃的事情,崇祯拿出宣大督师王象乾的奏章递给罗彦,“爱卿看看这篇奏章,有什么建议”
王象乾的奏章中心意思就是关于与插汉进行互市的过程中,插汉部用了一些瘦弱的马来与朝廷互换,插汉部也愿意因为马瘦弱折价互换,可枢臣(兵部)不同意,一定要合格的战马,王象乾建议可以同意插汉用瘦马折价。读完了王象乾的奏章,罗彦也认同他的做法,但如何给崇祯汇报,就需要一定的方法。
“互市是对朝廷有利的政策,那些牧民除了有牛马并无他物,他们的衣服、盐铁等物都需要从朝廷这里换取,长期的互市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朝廷的认同,臣在大同时听闻插汉由原来的信奉黄教改为信奉红教,朝廷应通过互市广布皇上的恩泽,让他们逐渐信奉朝廷,至于互市的规则,可以根据天下大势做出调整,现在朝廷多事,就要稳定插汉部,边关修养,这是朝廷的原则,至于马的好坏可以列出种类,区别对待,插汉部愿意折价也正是他们屈服朝廷的一种表现,兵部不应再去更为严格的挑剔。”
崇祯没有任何表态,继续拿出礼部尚书王永光的奏章,让罗彦观看。王永光的奏章就是要给皇上推荐人才周汝登,罗彦对周汝登并不了解,只得道:“臣不了解周汝登,但臣知道朝廷现在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能够替皇上解决天下百姓饥荒、能替皇上解除后金隐患、能替皇上解决财政拮据的大才,而不是那些只会舞文弄墨之人、只会相互攻讦之人,对百姓进行教化的前提是要百姓吃饱肚子,如果百姓不能吃饱面临饿死的境地,他们就会铤而走险”
崇祯知道罗彦说的是对的,可治理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些大臣说的都很好听,可是在做起来往往都是另外一回事,没有见到任何成效,没有合适的大臣提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事情,这让他想起罗彦在大同弄的土豆和番薯,于是问道:“土豆和番薯在大同种植的如何?”
“臣前几日已去看过,都已生根发芽,由于干旱,长势不是太好,但却比小麦长势要好,巡抚也在组织百姓抗旱,兴修水利,臣刨出几珠,也都结果,预计再有一个多月就可以收获。”
“好,朕等着看爱卿的功绩,如果能够成功,朕不吝奖赏”与罗彦的谈话让崇祯心情大好,温体仁家眷勾结海盗的事情,给他带来的烦恼,被他暂时抛在脑外。
罗彦适时退出暖阁,他要回去抓紧组织人力给文华殿换上崭新的玻璃,文华殿的玻璃更换除了能够在这几天接近皇上,给他带来不错的心情,也能给玻璃今后的贩卖提供一个好的宣传,依照玻璃厂现在的产量,供给更换文华殿的玻璃也刚能满足要求,他要让宋氏兄弟尽快扩大玻璃的生产规模,工匠的问题已经得到皇上的许可,还有诸多手续需要罗彦前去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