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经筵(一)
周延儒与亲信的密谋,已决定让还在看议(留职观察)期的蔡弈琛的命运,早在去年九月,御史毛羽健就上奏攻讦杨维相、蔡弈琛为凶邪部臣,杨维相被削籍从此不得为官,蔡弈琛暂时看议观察,十月,皇帝再次提到蔡弈琛,下令看议、观察。也许是皇上事务繁忙忘记了这件事,也许是蔡弈琛打通关系让御史不再提起此事,总之蔡弈琛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下来。
在他们的密谋下,由御史史毕上奏皇上重提此事并攻讦蔡弈琛在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期间,贪污受贿、无能官员被考评为才学兼备之人、蒙蔽圣听,阻断人才的启用。有了御史史毕的奏章,蔡弈琛也注定了被削籍的命运。
经筵从汉唐时期就开始,到了宋代正式被称为“经筵”。这是皇帝参与并主持的御前讲席,是一种专为帝王讲述经史而设立的教育制度。经筵不仅是皇帝个人提升学问和修养的场所,也是其与儒臣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经筵,皇帝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理国家。参加人员主要包括皇帝、讲官、展书官、侍仪御史、给事中、鸿胪寺官员等,按照以往讲官主要由翰林苑大学士担任,现在也都由内阁大臣担任,展书官主要负责为皇帝展示和收纳书籍,确保进讲过程中的书籍管理井然有序,侍仪御史负责监督和管理经筵期间的礼仪,确保仪式的庄重性。给事中负责监督其他官员的行为举止,确保符合礼仪规范,鸿胪寺负责鸣赞和引导全体官员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活动。
二月十二,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主持经筵,罗彦作为左春坊大学士也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活动,不过这也要经过皇上的首肯。今天罗彦也有幸参与这项活动,罗彦知道,这也是皇上考察自己的一种方式。
罗彦按照侍仪御史的要求坐在文华殿早就准备好的位置上,小心观察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以确定每个人在皇上心中占据的位置。大学士韩潢作为现任内阁首辅位居南侧第一个座位上,内阁大臣李标相对而座,内阁大臣钱龙锡居于韩潢下首,礼部尚书温体仁居于李标下首,罗彦与温体仁相邻,吏部尚书王永光与罗彦相对而座。展书官、侍仪御史、给事中、鸿胪寺官员等人则立于大殿之内。
今日的讲官主要由韩潢、李标、钱龙锡、温体仁、王永光依次讲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同时结合现在朝中现状给与适当点评,罗彦随有左春坊和翰林苑的头衔,却没有资格担任讲官,他与崇祯年龄相仿,也正是深入学习的时间,今天能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也是皇上对他的恩宠,他也可以通过这次活动了解韩潢、李标、钱龙锡、温体仁、王永光等人对一些事的判断。
在经筵现场,罗彦静静地坐着,他的目光穿过袅袅炉烟,注视着讲官们一个个讲解经典。韩潢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讲述《论语》中的治国理念,每一个字都仿佛在罗彦心中激起波澜。李标则更侧重于《周易》中的变化哲理,让罗彦意识到朝政之中的变数与对策。钱龙锡的话语犀利,从《春秋》中引申出对时局的精妙见解,而温体仁的《礼记》讲解则强调了礼制的庄严与秩序。最后,王永光以《尚书》中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和责任。
这些讲官不仅在传授知识,也在通过点评时事来表达自己对当前政治局势的看法和处理方法。罗彦聆听着,心中逐渐构建起自己对于经典与现实政治的结合理解。崇祯皇上也在他们的讲解中,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罗彦知道自己即使心中有想法也不是在这个时间提出的时候。
就在这五位讲官陆续讲完的时机,首辅韩潢向皇上建言:“皇上喜得皇子实乃朝廷之福,百姓之福,请皇上广布恩泽、减免赋税、发放赈济,使百姓得到实惠。”
崇祯皇上对韩潢的建议欣然接受,历朝历代也都有这样的先例,如太子登基大赦天下等,都是为皇家图个好兆头,与民同庆。
这也是温体仁给他的亲家蔡弈琛求情的好机会,罗彦已在前日看到了皇上对御史史𡎊弹劾蔡弈琛奏章的批示:蔡弈琛被削去官籍、没收贪污所得,蔡弈琛今后将难有翻身机会。罗彦期待着温体仁的反应,可知道皇上拿出大同巡抚张宗衡的奏章,让大家预览之时,温体仁依旧耳观鼻鼻观心一副处事不惊的态度,不得不让罗彦提高对温体仁的重视,罗彦也赶快抛去心中想法,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张宗衡的奏章上,他知道对这份奏章提出符合崇祯皇帝心思的建议将是他靠近崇祯的机会。
罗彦一边认真地研读大同巡抚张宗衡的奏折,一边考虑着张宗衡的经历,他首先要初步判断一下张宗衡的为人及能力。根据他的了解,张宗衡最早是在松江府任知府,在这期间曾经得罪过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李实为阉党专政时期阉党的党羽之一,后任山西布政使,在崇祯元年吏部考评时,张宗衡是二十四名天下卓异官员之一,五月升为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内阁大臣李标认为他是个有能力的人。
罗彦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已初步判定张宗衡是一位既有能力又有勇气的官员。他在松江府任知府期间敢于得罪权势滔天的李实,说明他不仅具备坚定的原则,也有足够的胆识去挑战不公。能在当时混乱的考核中脱颖而出,说明此人也不是拘泥古板之人。这样的经历让罗彦对张宗衡的为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更加重视奏折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