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筑路(二)
罗彦期待着王徵能给出更详细的解释,同时也在心中默默准备着接受这个可能改变一切的新方案。
“下官曾著有《新制诸器图说》一书,我也介绍过一种‘火轮船式’,我想也许可以用在这里,当作货车的动力。”王徵缓缓道。
“说说具体情况,有时间把你的《新制诸器图说》也送我一本”
“这‘火轮船式’就是利用蒸汽来带动船的运行,具体做法就是制出一个铁质容器,下面烧火,在容器内水沸腾后,依靠从容器内接出的管子排出蒸汽,而后用蒸汽催动转轮。”王徵也只能简单介绍了它的原理。
“好,你今后就重点研制这个,火炮的问题可以让孙兄来弄,需要什么你就直接给我说,朝廷不出的钱,我来出。”罗彦当即拍板。
王徵的火轮立即让罗彦意识到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这弄成了,宝泉局等依靠水利的地方就可以用火轮代替,不再受地域限制。
他们或许还未完全意识到,修筑‘驰道’将给朝廷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一场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如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历史的土壤中悄然生根发芽,引领着大明王朝踏上了一条通往繁荣与进步的康庄大道。
1630年5月初十,这是一个好日子,罗彦早早起床,穿上一身崭新的官服,来到午门之外,等待皇宫大门开启的时间。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随着宫门缓缓开启,一股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文官武将们身着朝服,或青或绯,色彩斑斓,鱼贯而入,步入朝堂。他们的面容上洋溢着从容与自信,步伐稳健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彼此间偶尔交换的眼神中,既有对同僚的尊重,也有对今日朝会可能带来的新机遇的期待。
朝堂之上,崇祯端坐于龙椅之上,威严而又和蔼地注视着下方的臣子们。随着一声“上朝”的宣告,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朝服摩擦的细微声响和远处传来的鸟鸣声,显得格外庄重而神圣。
此时,罗彦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似乎正沉浸在即将向皇上呈上自己精心准备的治国之策的喜悦之中。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为朝廷贡献绵薄之力的机会。
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罗彦跨出班列,手持笏板:“臣有本上奏”
罗彦的出列,立即让朝堂大臣心中震惊,他们知道,罗彦每次在朝会上出列上奏,都意味着将有大事发生,他们纷纷竖起耳朵,想听着这个朝中重臣有又什么样的举措。
“张爱卿有本,说吧”崇祯不咸不淡的道,他现在对罗彦已经有了疏远的意思,上次在朝堂上,让自己当众下不来台,自己还没有拿到把柄收拾他,他居然还不安分。
“皇上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勤奋朝政,为历来之表率,更是以雷霆之势铲除阉党乱政,灭清军的威风,实乃我朝不世之名君,当称尧舜,臣闻先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六国,乃筑‘驰道’,沟连天下,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周游天下,转瞬即到。《中庸》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皇上应效仿先秦,修‘驰道’,勾连天下,臣已有修筑之方略,上奏皇上,请皇上御览”说吧,罗彦举起手中的奏本,呈崇祯御览。
崇祯对罗彦的治国政策带有这一些敌意,他弄钱有一手,可是逼着崇祯花钱也是一点不含糊,对于罗彦所讲的修筑“驰道”的政策,也带着深深的戒备,于是,道“这需要花多少钱?”
“不需要花朝廷一文钱,还能给朝廷带来不少收入”
“哦。说说看”崇祯来了兴趣。
“臣计划由民间出钱,‘驰道’过往路费,朝廷与民间相互分成。皇上想要外出巡查也可借助‘驰道’,坐于龙辇之中,来往如飞。”
“好,很好。非常好,仲美不愧是我朝的股肱之臣,我朝能有仲美这样的臣公,实乃我大明之福,下朝后,你给朕详细讲讲。”崇祯对罗彦的称呼再次变得亲热起来。
罗彦的建议,立即在官员中传开,关于‘驰道’他们也知道一些,他们也都是饱学之士,可如何修、怎么修,谁也没有认真研究过,他们也只能从史书上知道一些只言片语。
修筑‘驰道’,还要收费,这就在那些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中,想到了‘拦路抢劫’四个字,这让他们看到了中间的好处,只是还不知道,朝廷准备如何运作此事。
文华殿内,崇祯已经详细地看过了罗彦的奏章,同时,内阁的几位大臣也在相互传阅。
“仲美,你说这朝廷与民间四六分成,他们同意吗?”
“皇上,这要看我们怎么算,如果我们规定出年限,比如三十年、五十年等,如果民间想要更高的分成,朝廷就可以减低分成的年限,反之,如果想要低的分成,就可以给与较长的分成年限,但是也要民间有利可图,否则,他们如何肯出资。”
“张大人,你说的不错,可这修路就要占地,更可能扰动祖宗清修,是对先祖不孝,没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吧”周延儒没有好的措施,但他也不能让罗彦太如意,崇祯对罗彦的态度,让他看到自己的危机,在治国理政方面,自己没有大的作为,如果再不能制衡罗彦,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周大人多虑了,我辈士人皆读《中庸》,就连《中庸》都对‘驰道’赞誉优佳,更何况先秦修筑‘驰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些事吗?占用的土地,也可给百姓适当的赔偿,况且,‘驰道’的位置也多靠近官道,这更有利相互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