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筑路(三) - 明末爲 - 木森林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爲 >

第36章筑路(三)

筑路的政策在几位大佬的争论中,最终被定了下来,‘驰道’首先修筑北京至通州段。

选定这一段进行实验性修筑,除了能就近观看效果外,重要的是南方的货物也大部分从通州运往京城,更能让民间看到拿钱筑路的好处。

“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就成了筑路的主要掌管人”营缮司主事华允诚作为周延儒的亲信,被任命为筑路的掌管人,事前一点消息也没有。

“我怎么知道,难得不是你与罗彦商量好的?”周延儒心中带气,没有给罗彦试下绊子,反倒是让他挖了自己的墙角。

“这大人可是冤枉我了,我与罗彦以前是有过交集,可是现在却没有一点往来,大人如果要真的这么认为,我也无话可说。”华允诚也不是周延儒可以任意拿捏的,只是想要在朝中做事,也必须要有所牺牲,他与周延儒也算是‘志同道合’。

“是罗彦在皇上面前推荐的你,你就安心去做吧,有什么多向罗彦请教”周延儒知道自己的态度不对,连忙缓和地道。

筑路之事,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也终于到了开始建设的阶段,这次罗彦先行筹备了20万两白银,罗彦自己也投入了1万两。根据罗彦的估计,这些费用也应该够用了。

由于刚好临近收麦的季节,来此帮工的村民并不多,不过,在管饭和一天10文铜钱的号召下,还是来了不少劳力。

“华大人,现在还不到雨季,我们要在雨季到来之前,先把路基修出来,这样到雨季后,铺设枕木就不会受太大的影响。”罗彦亲自来到施工现场。

“大人,你也知道现在正值农忙季节,有些困难呀,不过我已安排工匠先制作枕木,待路基完成就立即铺设枕木”华允诚面对现在的现状也感到无奈。

“这也是一种办法,我听说山东那边干旱严重,有很多难民,让人到那里宣传一下,可以用漕船把他们拉过来。”罗彦修路的目的更多的也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大人的办法好,这样还能缓解山东方面的饥饿、灾荒情况,不过这些人要有人来管,避免出现民乱。”

修筑路基这也是华允诚任营膳司多年的强项,都不需要罗彦担心,他唯一担心的就是王徵所说的火轮车能否顺利投入使用。

根据王徵所说,他已用木质结构做出了样品,运行正常,现在正在考虑用铁制出合适的火轮车,增加火轮的耐用性。

来到王徵的制作坊,王徵正俯于案几勾画着他理想的图案,一张张草纸被他甩在一旁,案几上显得有些凌乱。

罗彦轻轻拿起废弃的草纸,只见上面画着凌乱的草图,王徵对罗彦的到来却浑然不觉,依然全心投入到他自己的世界。

罗彦轻声说道:“徵兄,今日的构思似乎格外投入啊。”

王徵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是啊,罗兄。今日心中有了新的灵感,正欲将其勾画出来,却苦于难以尽善尽美。走,带你看看做出来的样品。”

一间房舍,罗彦刚进入门口,就看到一个奇形怪异的物件摆在房内,可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铁质容器的作用,这在王徵给的《新制诸器图说》中,已有介绍。

铁质容器上层是水锅,下层是用来烧火的地方,从铁质容器上伸出四根铁管,分别是入水管、出水管及最下发的排烟管、最顶端的排气管。

排气管上方被盖子盖着,盖子连接一根木杆,伸出容器。木杆靠近容器的地方被一根圆木支撑,最前方连接一个捯u形木架,木架下方分别固定在两个木质圆盘之上。

随着罗彦的仔细观察,王徵已经在容器下点燃了碳火,随着温度的升高,容器内的水开始沸腾起来,蒸汽冲开最上方的盖子,依靠木杆带动木架开始上下移动,伴随着木架的上下移动,与其连接的圆盘也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看到这一幕,罗彦忍不住赞叹道“这简直是神乎其技!王兄,你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装置。”

罗彦激动的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围着这套装置,连续转了几圈,还不时挥舞着自己的双手,感叹朝廷的人才真是太多,朝廷变成如今的模样,给当政者有巨大的关系。

对罗彦的夸奖,王徵骄傲,不过,自己的杰作能得到罗彦的认可,王徵心中自豪,于是道:“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只是验证了可行性,要造出合格的火车,还需要一些时间。”

“好,我就不打扰你的思路了,希望你早日造出火轮,到时我替你请功。”

罗彦亲自见证了火轮的模型,这让他更是信心十足,对于将来的顺利运行更加充满期待。他看着王徵全神贯注地工作,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他感觉到,这个伟大的发明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速度。

所有的关键都已基本打通,罗彦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运营的问题,既然官民合营,就要有合适的制度来把这项工程完美地进行下去,这次的修筑还是一种探索阶段的成果,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事情需要处理,一个合适的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罗彦现在既是民间资本的代表、也是朝廷的代表,可这也仅仅是这一条路,自己也不能给天下所有的路都进行投资。修路的主要投资人是民间,可是作为朝廷的重要交通路线,还是必须要掌控在朝廷手中,这也是罗彦心中定下的原则。

北京到通州的距离只有40多里,在诱人的条件引诱下,路基的修筑速度非常之快,一万多人的修筑大军排成排,可以从北京一直排到通州。山东的官员还在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送来一批又一批灾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