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技艺馆
三条驰道的同时开建,再次让朝廷迅速筹集到1000多万两的白银,这让户部的毕自严笑开了花,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
“仲美呀,你是我的财神呀,朝廷的财政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足过,用在辽东的1000万两现在还没有怎么用,这就又有了1000多万两,哦,对了,你今天来是代表民间还是代表朝廷。”毕自严知道,罗彦再次被民间资本推选为代表,监督他们的钱流向哪里。
“呵呵,不管是代表哪一方,这个钱都要用对地方,只有前期做好了,才能给民间资本更多信心,将来还要修筑更多的驰道,按照两里十万的投资费用,将来会有几亿两的白银要存在国库,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你放心,这些钱不光有我的份子,朝中很多官员也有份子,我如果胡来,他们会撕吃了我。”
“好,我来就是怕皇上看到这么多钱,会有其他想法,所以你要看紧了。”
“放心、放心,这一码是一码,听说要新开一个衙门,你筹备的怎么样了”
“人员已经定好,现在还在讨论如何运行及职位的品级,明日就会有结果”
毕自严现在以知道了技艺的重要性,技艺的先进性,给朝廷、百姓带来的好处不是一星半点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手中有了太多可调配的白银,只恨自己的家产不够充足,把所有的钱都投在了辽东。
投在通往天津的驰道上的钱,还是用的高息,不过这一点,他也一点不担心,京城到通州的账,他可是一清二楚。
内阁衙门内,几位内阁大臣及户部尚书王永光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我的意见还是维持现状,不要多生事节”
“周大人,关于成立新的衙门,皇上已经同意,今天我们就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今天我要谈的就是如何运行的问题,皇上已经给出了意见,技艺苑就挂在翰林院下面,我认为皇上还是非常英明的。”罗彦对周延儒的这种不配合的态度,就直接拿崇祯来压。
“如果挂在翰林院下面,翰林院的学士也就是正五品的官职,恐怕那些人才不会同意”
“王大人,让这些人才全部到翰林院任职是不太可能,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翰林院下面设立新的衙门,期目是给朝廷培养更多的技艺人才,只用选出一部分人来负责这件事就可。至于那些人才,也都在工部任职,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官职。”罗彦说出自己的意见,毕竟他是这件事的主要发起人。
“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定制,这些人才都可以授予学士的名头,而不管翰林院的具体事,先设立的技艺馆的最高官职可以是侍读学士,从五品,掌管技艺馆。而那些人才也都在工部,可最高授尚书,但都是管具体技艺事,不管工部运行事。”
“我也同意李首辅的意见”成基命道。
几位大臣的统一意见,让周延儒不得不屈服下来,他知道成立技艺馆的事情已势不可挡。
后宫传出来的消息,更是让周延儒知道罗彦如今已今非昔比,那些崇祯的女人自从乘坐了火车后,就不停在崇祯面前说罗彦的好话,希望崇祯能够重用罗彦。
而崇祯对罗彦的态度,也由原来的疑心变得暧昧起来,朝中的大臣,大部分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罗彦带来的实惠。
成基命与他原来的暧昧关系,也逐渐变得疏远,自己好不容易与他建立的关系,也在火车带来的好处下开始分崩离析,就连自己以前的亲信华允诚,现在也见不到了人影。
首辅李标这个老好人,完全不在乎他原来也是东林党的成员,还在一直坚持禁止党争、反对相互倾轧的原则,他不知道,内阁现在几乎就成了罗彦的一言堂了吗?
周延儒在心中默默算计着,该如何打破目前的局面,贪污受贿对罗彦没有一点用处,他太有钱了,并且这些钱还拿的理直气壮。用施政弊端来说罗彦的不是,也不能让崇祯信服,对能给各方带来好处的政策,周延儒还没有底气拿来说事。结党也许能够让崇祯忌惮,可是也要有个合适的理由。
现在的官场内,到是送给罗彦一个雅号“财神”,可这两个字有时也会在崇祯的口中蹦出。
周廷儒在明面上已经拿罗彦没有任何办法,御史们更是对他忌惮,三次弹劾都被罗彦弄成反败为胜,最后一次弹劾只差一步就成功了,却被罗彦弄个弛道,打破了所有的计划,还让他威信大增。
现在也只有玩阴着,周廷儒在心中做出最后的决定。这就需要给罗彦弄个大逆不道的称呼,才能引起崇祯的忌惮,才能报自己的一箭之仇。。
翌日早朝,黎元宽授翰林苑侍读学士,掌技艺馆,徐光启授工部左侍郎,仍修订历法,起王徵工部郎中掌火车制造,周六授工部主事,掌宝泉局。
至此,罗彦的技术班底已经成型,黎元宽经过这些时日的考察,罗彦也对他放下心来,让他掌技艺馆就可以从翰林苑中,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
宋应星现在虽然还是工部右侍郎,但罗彦相信,在他解决了钢材的问题后,宋应星晋升到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也就不远。
孙元化的火炮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现在是工部郎中,在火炮最终定型,也会晋升到工部右侍郎的位置。
茅元仪的战船已经在建,当第一艘战舰试航之时,也就是他晋升工部右侍郎之时。
毕懋康的燧发枪设计同样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只要定型,把他推向工部尚书的位置上,就可以整合这些主要技术人才,争取获得更大的突破。
技艺馆的设立,也同样传到了各个地方,罗彦这个朝廷重臣喜爱技艺的名声也同样随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