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元正旬报》
这事愈演愈烈,第一期的《白弯旧事》也印刷了无数,四处发散,四海商行在大越各处都有商行,都有印刷工坊,《白弯旧事》全大越都在发行,差不多每个村子都有四海商行请的读报人!
四海商行的舆论网格初步形成!
那则乡君受了委屈的小道消息也一起传播,愤怒的文人墨客纷纷涌到宝昌商行门口来咒骂,到处都有宝昌商行被砸的消息传来!
人们都会同情弱者,相对于体量庞大的宝昌商行,乡君无疑处于弱势地位,她还是弱女子,更是个寡妇,要命的还是一个满腹才情的寡妇!
被逼着用拿笔的手去拿起锄头种地也就罢了,就因为发明了双季稻这样利国利民的事情,就要被人诬蔑是妖精,实在是欺人太甚!
乡君不好出面,天下读书人都可以出面!乡君不能报仇,天下读书人都能为她报仇!
秋采萍后续的文章都还没写出来,宝昌商行就被迫关门了!
连京城的总行都没能幸免,也被打砸得稀巴烂!
等京兆尹带人来抓人的时候,暴徒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皇子府中也不全是一些饭桶,也还是有些人才的!借此事大大地打击了二皇子的气势!
二皇子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之前还稳占上风,没想到一份小小的报纸就弄得形势急转直下!
那报纸他也看了,并没有特意针对宝昌商行,主要还是那个小道传言,一明一暗,一阴一阳,组合起来威力竟然这么大!
可是那猴子,到底怎么了?二皇子也很着急,恨不得把写这故事的人抓来,一路写到结尾!
《白弯旧事》的报纸此刻就摆在元正帝的御案上,元正帝眉头紧锁:“这猴子,后来到底怎么啦!”
这故事说一半留一半最烦人,但元正帝也没办法,只是这叫报纸的东西,不能为朝廷所用,终究是不妥当!
想了一想,元正帝叫了四皇子盛轩进来。
“这报纸,是你弄的?”
元正帝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
盛轩也摸不着头脑,这也没犯哪条国法吧!
“是嘉禾乡君弄的,有人造谣中伤她,她就弄了这个自证清白,也就是向天下人诉说苦楚的意思!”
这个一查便知,不能欺君,四皇子只能实话实说!
“也不能总是诉说苦楚嘛,这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得事事关心!这样才符合乡君的身份嘛!你和她说一声,以后多多关心国事!”
盛轩秒懂,这是要他们多说说朝廷的好话!
“乡君其实有意把这报纸的名字改名为《元正旬报》或《大越新闻》之类,父皇您看哪个好听些!”
“什么新闻旧闻的不好听,还是选那个旬报吧!”
《白弯旧事》才发行几期,就改成了《元正旬报》,正式成了朝廷的喉舌,负责的就是四皇子盛轩。
一文不花,就把报纸夺到手上的元正帝沾沾自喜,唯一不痛快的就是那猴子的故事总看不过瘾!
而花了一点钱就把朝廷的对外喉舌掌握在手上的四皇子同样欣喜若狂,以后他想针对谁就能针对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天下舆论,尽在他手!
这比花钱请人去传播流言要好多了,再加上现在名正言顺,以皇帝之威名,挟朝廷之重势,《元正旬报》已然成了大越王朝最重要的舆论重器!
《元正旬报》十日一期,编稿全由四皇子盛轩组织专人作主。
每期报纸上,朝廷的最新政令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没有政令,那也会有元正帝对黎民百姓的关怀在,再不济各地出现的各种祥瑞也能写一写!
总能找到点好听的写上去,元正帝看了龙心大悦!
在朝堂上听人拍马屁哪有在《元正旬报》上听人吹捧舒服?
除了朝廷政令,各个地方好的典范也是要写一写的,这不,荆南行省推广双季稻的事,就接连写了好几期报纸!
荆南行省各级衙门主官,每人都收藏着一叠厚厚的报纸,这些可都是政绩啊!还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政绩,这比升官还要让人上头!
当然,每期的故事也是必须的,一期接一期续下去,看的人大呼过瘾!
时不时的还要附上几首小青诗社的诗词在上面,还要给四海商行打打广告!
这报纸风靡一时,每期一出来,都是抢破了头,有人一买就好多份!
就连皇宫,每到报纸发行之日,就有专人到四海商行等着,宫里各个嫔妃处都是需要一份的,还有皇上那里,都必须第一时间送到!
宫里无所事事,有这么个打发时间的东西,个个都盼着!
各大权贵,也都会派人到四海商行等着,就连几个敌对的皇子都不例外,斗法归斗法,看故事归看故事,没人规定说立场敌对就不能看话本子了吧!
四皇子真心佩服秋采萍,总能想出办法来破局,这个报纸一出,等于半个天下就被他掌握在手中!
其他几位皇子面面相觑,这形势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
一首词再加一个小传言,就让二皇子损失惨重!这还不算,这么个故事,把父皇的心都勾走了,还叫盛轩掌管这《元正旬报》!
以后还怎么和他斗
可恨这盛轩以权谋私,每期上面都要打打四海商行的广告!
他家的东西本来就好用,新奇又实用,现在这广告一出,天下人就只认四海商行了,别人家只有直接关门的份!
几人恨得牙痒痒,可是元正帝都不管,他们哪能奈何!正在无计可施之际,陈时进被送到京城!
听说这是嘉禾乡君本家的兄弟,因为得罪乡君在家乡混不下去,不得不四处流浪!
几位皇子大喜,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这下有了直接的人证,不怕告不倒小小的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