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赐封地
元正帝望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指尖在冰凉的紫檀木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声响。
窗外的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在他鬓边的银丝上镀上一层冷辉,更显几分落寞。
他想起昨日户部呈上来的国库清单,那触目惊心的赤字几乎要将他淹没,心中的烦躁如同燎原之火般蔓延开来。
“嘉禾这样的人,若是能再多些……”他喃喃自语,目光落在奏折中关于荆南行省粮税的记录上,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荆南行省上报的粮税较往年翻了近一倍,全赖嘉禾推广的双季稻和耕作之法,可其余各省呢?
不是哭穷就是推诿,一个个把“天灾”“地瘠”挂在嘴边,实则还不是官吏贪墨、豪强兼并所致?
他猛地一拍御案,青瓷笔洗应声而倒,墨汁溅在明黄的奏章上,晕开一片乌黑。
“国库空得耗子进去都得哭着出来!”元正帝低吼出声,殿内侍立的太监们吓得齐刷刷跪倒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走到悬挂着的舆图前,指尖划过北疆的边境线。
那里常年战火纷飞,北蛮屡屡越境劫掠,朝廷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难,连增派粮草军械都捉襟见肘!
若是国库充盈,何至于让那些茹毛饮血的蛮夷如此嚣张?
“都是一群废物!”元正帝猛地一拳砸在舆图上,檀木边框发出痛苦的呻吟。
满朝文武,每日上朝不是争论礼仪法度,就是互相攻讦弹劾,真正能解决实事的寥寥无几。
吏部尚书为了提拔自己的门生,与御史台吵了整整三个月;户部则每日哭穷;就连号称清流的翰林院,也整天琢磨着如何依附皇子,为日后的荣华富贵铺路。
这些人,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一个个吵起架来唾沫横飞,真要让他们去赈灾、去筹粮,就全都变成了缩头乌龟。
他的目光落在桌角那封关于嘉禾的密报上,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意。
这个突然出现在荆南的女子,当真是个奇人!
推广双季稻种植让百姓温饱,改良农具让耕作省力,桩桩件件都落在实处。
前几日有人上奏说她是蛇妖所化,理由竟是她培育的水稻长得比寻常稻子高,她所在的地方旱涝保收,再加上虚无缥缈的传说,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元正帝拿起那本奏折,指尖几乎要将纸页戳破——这般荒谬的指控,亏得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写得出来!
“妖又如何?”他冷笑一声,将奏折扔回案上,“能为朕的百姓谋福祉,便是仙佛转世;若是只会空谈误国,就算是孔孟再生,朕也容不得!”
他太清楚这背后的猫腻了,无非是几位皇子争斗得急了眼,想从四皇子最得力的臂助身上下手。
可他们选的手段也太拙劣了些,连神鬼之说都搬了出来,当真是把满朝文武都当成了傻子。
元正帝踱着步子,脑海中渐渐有了主意。
那些大臣们明知道是皇子争斗,却个个装聋作哑,生怕引火烧身。既然如此,那他不妨再加一把火,正好借着这次嘉禾有功,顺水推舟地嘉奖她一番。
他想起听到的嘉禾的一些事情,倒像是个有才的模样。
不如……给她一块地方试试?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压了压,终究是女子,从未有过理政经验,若是一下子给得太多,怕是会适得其反!
万一她在治理地方上出了差错,反倒会影响她在农耕上的贡献,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他沉思片刻,“不如就给她一个镇子!”
镇子不大,就算治理不当也出不了大乱子;可若是治好了,就足以证明她的才华,到时再考虑别的就有了依据!
“就这么定了。”元正帝颔首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
先给个镇试试水,粮赋治理全由她做主,正好看看她到底有多大能耐!
翌日清晨,金峦殿的铜钟刚刚敲响第一声,文武百官便按品级分列两侧,等候元正帝临朝。
四皇子盛轩站在文官队列的末尾,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昨日关于嘉禾是蛇妖的流言已经传遍京城,他正琢磨着该如何在朝堂上为她辩解。
就在此时,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划破殿内的寂静:“陛下驾到——”
元正帝龙行虎步走上丹陛,在龙椅上坐定,目光如炬地扫过殿内众人。没等六部尚书出列启奏,他便沉声开口:
“众卿稍安,朕今日有旨要宣。”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只见传旨太监展开明黄的圣旨,用那特有的语调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嘉禾乡君兴农有功,惠及万民,朕心甚慰。特将山边镇赐为其封地,自即日起,山边镇一切庶务由嘉禾乡君自主裁决,粮赋征收亦由其全权处置。钦此——”
圣旨念罢,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谁都没想到皇上会突然有此举动,这哪里是嘉奖,分明是在打那些说嘉禾是蛇妖之人的脸!
赐封地、掌粮赋,这是何等的信任与荣宠?
几位皇子的脸色更是精彩纷呈——大皇子攥紧了朝珠,指节泛白;三皇子嘴角的笑容僵在脸上;唯有四皇子元昭,眼中闪过一丝释然的光亮。
“陛下,此举不妥!”
吏部尚书颤巍巍地出列,
“山边镇虽小,亦是朝廷疆土,岂能交由一介女子处置?何况……何况乡君身有流言……”
“流言?”元正帝打断他的话,语气带着几分寒意,
“朕只知嘉禾乡君推广双季稻之法,救万民于饥寒;今年荆南粮税增收一倍,这难道不是嘉禾之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