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以内帑兴民生工程
第672章以内帑兴民生工程
乾正四年春,陇海路正式启动,作为北方又一条干线,修建的过程中,首次采取了沿途各省设厂提供水泥等建材的方案。
此举大大的降低了工程成本,也为沿途各省留下了一些基础的工厂。
同样是在这一年,李元在年初听取了胡敏的汇报后,得知内帑存钱达一亿元,便动了修建宫殿的念头。
于是在御前内阁会议上,李元主动提起要重新贡献,并修北戴河行宫。
以往皇帝要大搞基建,一定会遭到大臣的反对,这次内阁会议上却意外的反常,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支持,大家都选择了闭口不言。
见气氛凝重,李元也有点吓到了,这太不正常了,好歹拉扯一番嘛。
“诸卿就没有想说的么?”李元主动开口打破沉默。
“陛下,重修宫殿以及北戴河行宫,所需费用从何而来?”李清不得不硬着头皮问一句,免得回头出去了被群臣围殴。
儒家文化里确实有这个习惯,为人臣者要敢于谏言,尤其是君主做错的时候。
所谓的错里头,就有奢靡享受,大兴土木这一条。毕竟这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但凡皇帝开始这么干,倒霉的都是百姓。
不体恤民力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喜欢搞大工程的朝代,往往都没啥好结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隋炀帝了,修大运河被骂了一千多年。尽管后来证明了,大运河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隋炀帝在修的过程中好大喜功,摧残民生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所需费用,户部出一半,内帑出一半如何?”李元犹豫了一下,没有卖关子,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李清顿时松了一口气,转头问户部尚书熊方道:“熊大人,户部可有难度?”
熊方嘴上没说,心里却把李清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一遍了,有这么甩锅的么?有这么提问的么?
“回李相,朝廷岁入虽年年增加,但是花费也在年年增加,具体难度要看修宫殿及行宫所花的费用而定。”熊方也不是好惹的,别说你是分管户部的,也别想拿皇帝来压我这个户部尚书并趁机甩锅。所以,他给了个含糊的说法,保证进退有余。
李元听了熊方的话,不免暗暗不喜。这熊方怎么回事,朕力挺内阁候补大臣出任要职,制衡内阁,你就这么回报朕的么?
心里这么想,看熊芳的眼神不那么好看了,熊方心里也暗暗的叫苦,还是被李清给坑了。
归根结底,熊方不是李清提拔起来的人,自然是无法做到一条心,平日里李清一些含糊在规则边缘的安排,他是绝不执行的。
李清分管户部、礼部,下属不能如臂使指,自然是要时常敲打一下的。
今天这一招,也算是借刀杀人了。
贾琏看的清楚,给方颂一个眼神,方颂立刻起身行礼道:“陛下,不如先等预算做出来再说,今年户部如果不趁手,可以等明年。”
李元见方颂起身,还以为他要反对的,没想到是要求先出预算。想想也对,没把预算做出来,户部确实无法有的放矢。
于是便转向贾琏道:“贾卿,工部做预算要多久?”
贾琏起身道:“回陛下,此事需要实地勘测,微臣可不好给一个明确的日子。只能估算一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样子。”
还是没有反对的意思,李元心里顿时舒服了很多,连忙道;“那便尽快安排人员实地勘测,尽快拿出一个数字来。”
贾琏领旨,面无表情的落座。此举落在李元的眼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会后李元越想越觉得有问题,便让胡敏去请贾琏。
别看贾琏在内阁排名最后一个,实际上文武百官乃至皇帝都确定了,贾琏一定会成为首辅,只是早晚的问题。
内阁里头,贾琏属于非常忙于实务,极少无需的阁臣。并不怎么去挑战其他阁臣的权利,对林如海和李清也还算尊重。
非要说内阁里与贾琏最不对付的,其实还是岳齐。身为内阁大臣,分管兵部,军改的事情至今没能启动,岳齐认为是贾琏在暗中破坏。
贾琏奉旨觐见,见礼之后李元赐座。
“先生,朕修宫殿行宫,为何内阁群臣不阻拦朕大兴土木?朕观史书,每每君王欲动土木,臣子皆以劳民伤财为由反对。”
李元倒是不带遮掩的直接提问,贾琏听了心里暗暗发笑,看来李元心里还是有数的。
贾琏笑道:“陛下只要不征发徭役,微臣便没有反对的理由。那么请问陛下,需要征发徭役么?”
李元立刻明白了,这些年研发厅也好,铁路局也罢,做了那么多大工程,都是采取雇佣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不会伤及民力。
征发徭役也不是说让百姓自带干粮,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过程中基层官员上下其手的弊端。
相比之下,采取雇佣包工的策略,民间商人出面接工程后,自行组织工程队干活,官府只需检查工程质量,约束商贾善待工人即可。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不要拖欠工程款,否则还不如发徭役呢。承辉帝时期,法律上没有禁止徭役,事实上朝廷大工程已经不再征发徭役了。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基层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兴修水利一类的工程,采取何种形式。
这些年也一直在争论不休,但总体上县一级的水利工程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后,各县一直存在冬季农闲时期征发徭役的举动。不是官府不想雇佣,实在是没那么多钱。由此又衍生出一个问题,那便是每年的税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问题。
承辉帝时期,中央拿走了各省税收的大头,约占七成。税收进了户部账户还好点,每年都要大量的支出,但是进了内帑,支出的不多。
尤其是李元登基后,更是基本没有大动内帑了。
贾琏一句反问,李元瞬间脑海里想起了一大堆事情,并且串联了起来。从朝廷每年的支出看,南方确实多缴税了,分配时补贴了北方。
原来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真就是牵一发动全身。这就是全国一盘棋啊。 “朕观内帑存款颇多,故而想有所作为。听了先生的话才知道,为君者一言一行,影响深远。是要给天下臣子做表率的。昔日先生教朕,钱放着不动就是死物,朕想请教先生,如何花内帑的钱才算有所作为?”
李元颇有感触,说了一番心里话。
“回陛下,翻新宫殿以及行宫,在臣看来只要方法得当,避免劳民伤财,把钱花出去就算有所作为了。如果陛下能在花内帑的时候,不单单是花钱,还能带动其他产业,则是大有作为。”贾琏笑眯眯的,循序渐进的引导。
李元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问:“先生细说。”
“先帝之时重修京城各处道路,改善了道路以及排水系统。如今陛下欲以内帑而有所作为,可秉承此道。”贾琏不动声色的继续解释,李元没有说话,显得很专注的听着。
贾琏顺势继续:“先帝时期修内城,陛下可以从外城着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核心思想为改善百姓的住房条件。以北城为例子,百姓所住多为私自搭建的棚户,陛下完全可以出手改造。只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城北百姓的利益的同时,还能收回成本。否则好好的改造工程,就会变成基层官员中饱私囊,残民害民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