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大军压境 - 威凤赋之李世民 - momoca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08章大军压境

关外的夜晚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小夜曲。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如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迅速打破了夜的静谧。

不多时,一座雄伟的关口赫然出现在眼前,关口上方,用红色大字书写着“苇泽关”三个苍劲有力的字。那疾驰而来的斥候们,如流星赶月般迅速逼近关口。就在他们快要抵达关口门口时,只见他们猛然拉紧马缰绳,胯下的骏马长嘶一声,前蹄高高扬起,然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斥候们翻身下马,动作干脆利落。他们从身上取出令牌,快步走向守关的将士,将令牌递给他们查看。守关的将士们仔细端详着令牌,确认无误后,缓缓地推开了沉重的关门。

此时,关内的一座庭院中,李秀宁正在熟睡。突然间,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如惊雷般响起,将她从美梦中惊醒。李秀宁心中一紧,瞬间警觉起来。她迅速睁开眼睛,一个翻身便从床上跃起,动作敏捷地穿戴整齐,然后快步走向房门,毫不犹豫地打开了它。

“禀报公主,边境斥候来报!”门外,一名贴身侍卫见到李秀宁出来,立刻单膝跪地,高声禀报。

李秀宁面色凝重,她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侍卫,沉声道:“带他们到书房来见我!”语罢,她转身迈步,朝着书房的方向走去,步伐坚定而迅速。

书房里的烛光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夜晚的宁静。李秀宁原本随性地坐在茶桌旁的凳子上,手中把玩着一只茶杯,正悠然自得地品味着茶香。然而,当斥候们鱼贯而入时,她的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一双美目紧紧盯着他们,似乎在期待着什么重要的消息。

“是不是东突厥那边有新的动向来报?”李秀宁的声音清脆而果断,打破了书房里的沉默。

一个斥候快步上前,向她行了个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报告公主,不是东突厥,是刘黑闼。刘黑闼已经向东突厥借了一万兵马,正朝着‘苇泽关’这边进军。据我们的情报,他的目标应该是攻下这里,然后再前往定州与又召集到兵马的曹湛和董康买汇合。”

李秀宁的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暗自思忖,刘黑闼这个名字,她自然是知晓的。此人不久前才被自己的二弟李世民击溃,逃往东突厥。然而,他却曾屡次与唐朝军队交锋,给唐朝制造了诸多麻烦。李秀宁深知,切不可对其掉以轻心。

“公主,柴将军已经率领了我们大部分兵马到并州抵御东突厥,而我们这里的兵马不多,恐怕我们不是刘黑闼他们的对手啊。”另一个斥候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担忧。

李秀宁听了斥候的汇报后,心中也不禁一紧。她知道刘黑闼的实力不容小觑,而此时柴邵又不在身边,自己作为这里的统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然而,她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反而迅速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应对之策。

“你们立刻派遣人员前往太原,传达我们的请求,让他们火速派遣援军前来支援!”李秀宁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急迫,但又强作镇定地说道。

然而,话虽如此,她心里却对如何拖延时间毫无头绪。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她却还未想出一个周全的计划。

她紧蹙着眉头,脑海中飞速地思索着各种可能的方法。或许可以利用地形设下一些陷阱,让敌人陷入困境;或者故意示弱,引诱敌人掉以轻心,从而拖延他们的进攻速度。

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李秀宁不禁感到一阵焦虑,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一定要想个万无一失的办法才行……”她喃喃自语道,目光紧盯着地图,仿佛能从那上面找到拖延时间的妙计。

经过一整晚的苦苦思索,李秀宁仍然没有想出应对敌人的良策。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她决定走出房间,到城楼上散散心,同时也希望能在这开阔的环境中找到一些灵感。

李秀宁缓缓地走上城楼,一边来回踱步,一边继续思考着应对之法。她的眉头紧蹙,心中焦虑万分,然而,周围的宁静与美丽似乎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启发。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些许凉意。李秀宁不禁抬起头,眺望远方。远处的田野里,金黄的谷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突然,李秀宁的目光被这片丰收的景象吸引住了。她凝视着那片谷子,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如同闪电一般,瞬间照亮了她的思维。

李秀宁心中一喜,她立刻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她当机立断,下令城内的军民立即行动起来。

军民们迅速响应,纷纷收割谷子,并在城内架起了大锅。新米被放入锅中,煮成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米汤。

待到米汤熬好后,李秀宁又下达了新的命令。她让部众趁着夜色,将这些米汤全部倒入关前的沟壑中。

第二天清晨,当刘黑闼的斥候发现娘子关前的沟壑中米汤横溢时,他们都惊愕不已。这些米汤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看起来与马尿颇为相似。

斥候们心急如焚,如疾风般疾驰而来,将这一紧急情况火速禀报给刘黑闼。刘黑闼闻听此讯,心中顿生疑虑,眉头紧蹙,赶忙步出营帐,举目远眺。

只见那城楼上,旌旗猎猎,迎风招展,似一片绚丽的彩云;军民们吼声如雷,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云霄;战鼓咚咚,响声震天,犹如万马奔腾。这壮观的场面,让刘黑闼惊愕不已。

刘黑闼凝视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暗自思忖:“看这架势,莫非唐军的援兵已然抵达?可我军手中兵力有限,原本打算趁夜色偷袭苇泽关,抢占这一战略要地。然而,如今这局面,实难判断。”他越想心中越觉不安,生怕自己的军队会误入陷阱,遭遇不测。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黑闼最终决定放弃进攻,下令撤军。然而,就在他们匆忙撤退之际,才惊觉这一切不过是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而此时,太原的援兵早已如神兵天降般抵达,刘黑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苇泽关近在咫尺,却无法攻克,懊悔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军情十万火急,李世民甚至来不及整军,仅仅率领着数百轻骑便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而大军则在后方缓慢前进。

一路风尘仆仆,李世民终于抵达长安。他甚至来不及稍作歇息,便立刻换乘一匹快马,率领着近卫如疾风般向着皇宫疾驰而去。

当李世民赶到皇宫的御书房时,许多大臣早已聚集在此,正与李渊紧张地商议着应对之策。

“报!秦王殿下到!”随着一声高喊,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门口。当他们看到李世民那熟悉的身影时,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二郎,二郎,你可算回来了!”李渊见到李世民,急忙迎上前去,满脸忧虑地说道。

“儿臣参见父皇!”李世民见到李渊后,赶忙双膝跪地,行叩拜大礼,态度恭敬而谦卑,口中高呼道。

李渊见状,连忙伸手将他扶起,说道:“免礼!”然后,他一脸凝重地直奔主题,说道:“二郎啊,东突厥这次竟然派出十多万骑兵,意图攻打我们中原。而且,刚刚又收到秀宁的命人送来的紧急战报,说那刘黑闼也已经率领军队,准备打回来啦!”李渊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李世民听后,心中也是一惊,但他迅速冷静下来,安慰李渊道:“父皇,您别担心,您先跟儿臣讲讲,现在情况如何。东突厥此次究竟派出了多少兵力?”由于一路疾驰,李世民还未及详细了解当前的具体局势。

“颉利可汗这次亲自率领十五万骑兵入寇雁门!”李渊满脸怒容,他手中紧握着那份紧急军情报告,气得浑身发抖,“根据这份急报,他们已经打到并州了,而且还分兵入寇原州和廉州!这东突厥简直就是贪得无厌!”

李渊越说越气愤,他狠狠地将那份军情报告摔在桌子上,“我们大唐朝已经向他们进贡了不少金银财宝和丝绸缎布,可他们还是不满足!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大唐岂不是要被他们无休止地勒索?”

裴寂见状,连忙劝慰道:“陛下息怒,东突厥此次派出如此众多的兵马,恐怕我们的军队难以与之抗衡啊。依微臣之见,不如我们再派人去跟他们谈和吧,或许还能避免一场恶战。”

李渊听后眉头一皱,显然对裴寂的提议并不满意。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裴大人你觉得在谈判桌上就能轻易得到吗?”这时,封德彝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地反驳道:“陛下,颉利可汗刚刚登上可汗之位,此次出兵无非是想立威罢了。我们若此时示弱,只会让他更加嚣张。依微臣之见,我们应当果断出兵迎战,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挫一挫他们的锐气,以免日后他们总是以此来要挟我们。”

“封伦所言极是,打不过说什么都是白谈。”李渊微微颔首,表示对封德彝的观点认同。然而,真正让他感到棘手的问题是,究竟该派遣谁去迎战呢?这个决定在他心中徘徊,让他有些举棋不定。

李渊的目光游移,先是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只见李世民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似乎在权衡各种可能性和策略。李渊心中暗忖,李世民此次归来,携带着三大军功,其威望和实力都不容小觑。若是派遣他出征,恐怕十二卫将军的职位便非他莫属了。

李渊的视线接着转向李建成,李建成察觉到父亲的目光,心中一紧,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父亲,儿臣想……”

李渊闻言,面露喜色,心中暗想:“难道我的大儿子终于有了担当,愿意主动请缨出征?”然而,还未等他高兴太久,李建成的后半句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的希望。

“儿臣想说,我们不如从长计议。”李建成急忙解释道,他的声音略微有些发颤。

李渊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仿佛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原本满心欢喜,以为李建成能够挺身而出,展现出太子应有的风范和勇气,却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这样一个答复。

李渊缓缓坐回座位上,心中犹如泄气的气球一般,沉甸甸的。他暗自思忖着:“若是派遣李世民出征,以他如今的军功和威望,十二卫将军的职位必然非他莫属。可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势力将会进一步膨胀,这绝非我所乐见。但若派遣太子前去,以他的能耐,恐怕只会是丢人现眼,白白送命。”

“父皇,儿臣愿意率兵到并州抵挡颉利可汗的十几万精骑!”李世民的声音铿锵有力,他的目光坚定而锐利,直直地盯着李渊,似乎在传递一种无法动摇的决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