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请君入瓮(1)
等欧阳询等人离开之后,李世民转头看向长孙无极,他的脸色变得异常严肃,仿佛整个房间的气氛都因他而凝重了起来。他用低沉的声音问道:“无忌,父皇已经下令在洛、并、幽、益等州设置钱监,并且在各州都安排了铸钱炉。我们的人是否都已经按照计划安排进去了呢?”
长孙无极连忙回答道:“我们的人已经全部安排妥当。其中,绛州有三十个铸钱炉,我已经听您的安排将李安远派往那里担任晋州总管。不过,您确定李安远这个人信得过吗?毕竟他与王珪等人关系匪浅啊。”长孙无极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李世民微微一笑,自信地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必担心,安远从我们在太原举兵起义不久就跟着我四处征战,他的为人我绝对信得过。而且安远他家在绛州有一定的威望,派他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然而,长孙无极的眉头并未因此而舒展,他继续说道:“可是,陛下已经将十二卫大将军这个重要职位撤掉来个釜底抽薪削弱您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像以前那样忠心耿耿吗?”长孙无极深知权力对于人的影响,一旦失去权力,身边的人往往会变得不可靠。
李世民又怎么可能没有预料到这一点呢?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自信的笑容,不以为然地说道:“就算父皇将十二卫大将军撤掉又能如何呢?府兵依然存在,我依旧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他们。毕竟,我可是天策上将,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着接下来该如何表达。就在这时,坐在他身旁的长孙无艳像是与他心有灵犀一般,迅速地拿起了放在一旁的茶壶和茶杯,动作优雅地为他倒了一杯茶。
他微微一笑,露出了一个感激的表情,然后缓缓地伸出手,接过了长孙无艳递过来的茶杯。他端起茶杯,轻嗅了一下茶香,然后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
放下茶杯后,他继续说道:“更何况,我还是尚书令!这可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啊!虽然我一直以来都忙于四处征战,看起来似乎没有过多地插手尚书省的事务,但实际上,我对那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说到这里,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轻声笑道:“父皇命裴寂为尚书左仆射,无非是想制衡我罢了。但他却不知道,裴寂不过是个陪父皇喝酒的酒友罢了,忠心有余,能力还是差了点。真正处理事务的,还得看尚书右仆射萧瑀。而我呢,早就已经暗中安排房玄龄和杜如晦一直协助他处理尚书省的一切事物。”
李世民的语气轻松,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的自信并非毫无根据,多年的征战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对于朝廷的局势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李靖正马不停蹄地从江南地区紧急运送粮食至洛阳城,目前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就只等待那个最佳时机的到来!”李世民向来都不会轻视任何敌人,他心里非常清楚,在这场权力较量之中,对时机的精准把握绝对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此时此刻,他的父皇和大哥以及三弟这三个人都正全神贯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试图对他进行攻击和压制,而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
面对如此形势,李世民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做出决策并立刻付诸行动。他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一系列战略部署,目的就是要将大唐的财政大权以及至关重要的粮食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无忌啊,你一定要牢牢记住!所有事情都必须严格按照我们事先拟定好的计划去执行,我绝对不希望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而引发无谓的争端和冲突。我所期望得到的天下,必须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天下。”李世民的脸色突然变得冷峻起来,他用一种异常严肃的口吻对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见状,赶忙郑重点头应道:“殿下,请您放心!属下完全明白应该如何去做。”
杜如晦收到李世民有急事召见的消息后,便匆匆忙忙地准备出门。他本想走一条捷径,这样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然而,就在他快要走到那条捷径时,他的下属突然拦住了他,并焦急地说道:“杜大人,万万不可啊!您千万不要从那里经过,那可是恶霸尹阿鼠的家门口啊!而且,他的女儿可是陛下最为宠爱的尹德妃啊!”
杜如晦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怒火。他性格刚烈,最看不惯这种仗势欺人的恶霸。他瞪着下属,不屑地说道:“尹德妃?德妃的父亲竟然是个恶霸?这实在是太荒谬了!我杜某今天倒要看看,他究竟是如何盛气凌人的!”
说罢,杜如晦不顾下属的阻拦,执意要走那条捷径。当他们一行人刚刚走到尹府门前时,突然从尹府里冲出了十几个仆人。这些仆人如狼似虎,二话不说便将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杜如晦按倒在地,一顿暴打。
杜如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而那些仆人却边打边骂道:“你算个什么东西?路过皇亲国戚的门口,竟然还不下马跪拜?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杜如晦心中怒气难平,他瞪大眼睛,满脸怒容地对着站在一旁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张强吼道:“张强,你还杵在那儿干什么?他们居然敢当街打人无法无天,还不赶紧给我上!把他们狠狠教训一顿,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天策府的人的厉害!”
张强听到杜如晦的呼喊,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他二话不说,迅速拔出腰间的佩刀,气势汹汹地朝着对方冲了过去。与此同时,其他跟随杜如晦的人也纷纷响应,一窝蜂似的涌上前来,与尹府的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
一时间,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此起彼伏。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打得难分难解。场面异常混乱,让人眼花缭乱。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尹阿鼠突然得知他的仆人竟然打伤了秦王的人,顿时吓得脸色煞白。他心知此事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好,恐怕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他当机立断,急忙跑出大门口一边拉住他的仆人一边喝令道:“快住手!住手!让他们走!”在他的呵斥下双方停止了打斗。
杜如晦等人虽然心有不甘,但见尹阿鼠如此惊恐,料想他必定不敢再为难自己,便趁机脱身而去。尹阿鼠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知道,这件事绝对不能就这样算,必须赶紧想办法通知女儿,让她想个万全之策才行。
当杜如晦浑身是伤、步履蹒跚地出现在秦王府时,众人都惊愕不已。他的身上布满了狰狞的伤口,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被召集前来的武将们看到这一幕,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尉迟敬德怒发冲冠,他瞪大眼睛,满脸怒容地吼道:“秦王殿下,陛下这是故意纵容太子和齐王他们那帮人啊!他们简直无法无天,不是暗杀我们,就是殴打我们的文官。要是这样的事情传出去,别人还以为我们天策府的人好欺负呢!”
尉迟敬德的话如同惊雷一般,在众人耳边炸响。大家都义愤填膺,纷纷附和道:“是啊,太子和齐王地人他们太过分了!”
这时,段志玄快步走到杜如晦身边,仔细查看他的伤势。看着杜如晦痛苦的表情,段志玄的脸色越发阴沉。他突然转身,对着众人说道:“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我有一个主意,我们集合大军,把长安城围起来,直接逼宫!”
他的话音刚落,全场一片哗然。众将们面面相觑,一时间都被这个大胆的提议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然而,片刻之后,众人的情绪渐渐被煽动起来,他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程知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他大声说道:“志玄,你这个提议听起来很不错啊!我们天策府的人可不是好惹的,陛下如此偏袒太子、齐王和他的宠妃,我们也不能再忍气吞声了!”
程知己的话就像一把火,瞬间点燃了众人的斗志。其他武将们也纷纷响应,齐声高呼:“对,我们不能再忍了!”
李世民凝视着浑身伤痕累累的杜如晦,心中的怒火如火山一般喷涌,但他强忍着,紧紧地握住拳头,生怕自己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破坏了早已精心策划好的计划。
坐在他身旁的长孙无艳,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细腻地察觉到了李世民内心的波澜,于是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轻轻地握住了他那紧握的拳头。
李世民一脸狐疑地看向长孙无艳,不明白她为何要这样做。然而,当他与长孙无艳的目光交汇时,他看到了她眼中那一丝安抚的微笑。这微笑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瞬间抚平了他心头的大半怒气。
长孙无艳缓缓站起身来,她的动作优雅而从容。她步履轻盈地走到众将面前,众人的目光也随之集中到了她身上。待众人的情绪稍稍缓和之后,她柔声说道:“诸位将军,我深知大家此刻心中的愤恨与不满。然而,可否暂且放下这些情绪,听一听小女子的一些愚见呢?”
众将见秦王妃亲自开口,自然不敢怠慢,纷纷齐声应道:“秦王妃有话但说无妨!”
长孙无艳环顾四周,看到众人都全神贯注地听她讲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激之情。她微微一笑,这微笑中既包含了对大家的谢意,也透露出她对接下来要说的话的重视。
长孙无艳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情绪,然后一脸严肃地看向众人,缓缓地说道:“各位将军,不知你们是否听说过南北朝时期的尔朱荣?此人军事才华出众,可谓是当时的一代名将。他曾为北魏立下赫赫战功,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到这里,长孙无艳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忆书中关于那段历史的描写。然后,她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继续说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英雄的人物,却在后来做出了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他以替孝明帝报仇为借口,发动了河阴之变,企图篡位夺权。”
长孙无艳的语气越发凝重,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庞,仿佛要让大家都感受到当时的惨烈场景。“在这场变故中,尔朱荣毫不留情,上至丞相元雍、司空元钦,下至新帝元子攸的表兄王遵业兄弟二人,不分良奸,几乎无一幸免。一时间,血流成河,两千多人当场丧命于尔朱荣的屠刀之下。不仅如此,尔朱荣还下令将声名狼藉的灵太后扔到河里淹死。”
长孙无艳一边踱步一边向众人娓娓道来,突然她一个转身强调道:“尔朱荣本可以成为一名备受天下人爱戴的良臣,然而,他却选择了一种极端且残暴的方式来对待天下。如果他能够采取更为温和的手段,或许历史将会被改写。然而,他的这一暴行迅速传遍了洛阳城,引发了大规模的恐慌骚乱。民众们惊恐万分,纷纷争相出逃。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苦百姓,都不顾一切地抛弃了自己的房屋和财产,匆忙逃离这座曾经繁华的京城。这场疯狂的杀戮,不仅让无数生命在瞬间凋零,更使得北魏的政治系统全面瘫痪。原本井然有序的京城,已变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恐惧和绝望笼罩着每一个人。”
“且说建安四年,袁绍野心勃勃,妄图一举攻下许都,将汉天子据为己有,进而消灭曹操,以成就其称孤道寡、取代汉室之大业。为此,袁绍可谓是倾尽全力,不仅派出了十万精兵,更是配备了万名骑兵。然而,袁绍此举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师出无名。他公然与朝廷作对,这无疑是犯了众怒,引得天下人皆对其侧目。最终,袁绍在与曹操的激战中一败涂地,只得狼狈逃回。相比之下,曹操的策略则要高明得多。他巧妙地利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成功地将汉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中。如此一来,曹操便可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行事。不久之后,曹操更是以天子的名义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这道命令对于天下士人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除曹操之外,恐怕无人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建安之初,北方局势逐渐趋于稳定,曹操一直都有招揽贤才之举。而此时许都刚刚建成,“求贤令”一经发布,便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江东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宾客士人闻风而动,纷纷响应,贤士大夫们更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于许都。”
“而在座的各位,无一不是为大唐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之人,本应是流芳百世的名臣良将。然而,若是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调动大军围堵长安而发动逼宫之举,那你们便会瞬间从功臣沦为叛国逆贼,不仅无法得到百姓的拥护,更会遭人唾弃。我想,这绝非各位所期望看到的结局吧。”长孙无艳面带微笑,语气沉稳地安抚着众人,同时,她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刺众人的内心。
“难道我们就只能为了一个所谓的好名声,而忍气吞声吗?”段志玄显然对长孙无艳的话有些不满,他双手抱胸,满脸愤懑地小声嘟囔着。
长孙无艳闻言,目光如炬地看向段志玄,只见她微微摇头,缓声道:“非也,并非是要各位忍气吞声,而是要做到出师有名。正所谓‘欲要其亡,先纵其骄’,我们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方能一击即中,成就大业。”
房玄龄在听完长孙无艳的一番分析后,心中不禁为之一亮,他对长孙无艳的聪慧和见识深感钦佩。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赞叹道:“秦王妃所言极是,确实如此啊!我们若要行事,必须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说到这里,房玄龄略作停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突然间,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接着说道:“不过,说起这个,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苦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