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泰山”压顶(上)
一支从大宋过来的奇特队伍,到达了金国的边境小镇青龙集。
夏无极和沈仲修各骑一匹瘦弱的老马,李楚楚的坐骑最好,是一头膘肥体壮的大青骡子。
余者如羽衣门三仙人、三神教四司马等人,有的骑驴,有的骑牛,哪里有三大门派北上汴京的气势?分明就是家畜大游行,就这几头歪瓜裂枣的牲口,还是他们沿途四处花高价搜罗来的。
队伍中人人情绪低落,一路无语,匆匆寻得一间客店,门人下属各自忙碌开来,有的将牲口牵去吃草饮水,有的将行囊搬入房间,有的上街购置一应物品,剩下的三位当家人坐在后院瓜棚下歇息饮茶。
那日沈叔伦离开山神庙,一个人独自前往符离集会喜旅店探查,结果一去不复返,众人在庙里等候半日仍不见踪影,情知不妙,大队人马一起返回会喜旅店,这次可不敢遣人单枪匹马行动了。
一行人刚走到东小街街口,远远瞧见东边房顶和树梢上,升起一团一团的浓烟,整条街道充斥一股呛鼻的烟味和焦糊气味。
走近一看,哪里还有什么会喜旅店?
此处已被烧成几乎一片白地,断垣残壁里尚有余火燃烧,烧成木炭的房梁、檩木和椽子横七竖八摆满一地,家具家什被烧得黢黑焦糊,各种残骸混杂交织,完全不可辨认。
镇子南头的福来客栈倒是没有被一把火烧了,完好无损地矗立着,大门上一把铁将军锁门。
沈仲修等人破门而入,没有听见一丝动静,里里外外一番搜寻,不见半个人影。
客栈不是被四川财主包下三天么?不是客人多到需要在客堂加床么?
可是人呢?沈仲修随手一摸,连灶头都是凉的。
这几人方始相信,他们被人算计了,自打他们跨过进入符离集的那座拱桥开始,更有可能是在楼船被烧之时,甚至更早,便一步一步踏入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更为可怕的是究竟谁是这只黑手,他们连半点头绪都摸不到。
出师不利,连折两员主将,李楚楚只好一肩挑起了谋划和指挥两副担子。
她后悔莫及:“唉,现下看来还是鄱阳湖荒岛上那两人走漏了风声,当时我怎么就一时心软,没有听沈三爷的劝阻?想来是我那三尺并刀久未饮血,消磨了杀气。唉,吃一堑,长一智。”
“也不能全怪你,假张择端和莫十八的生死是掷铜板掷出来的,天意如此!江南乃是华夏最富裕丰饶之地,想那南唐皇室在江南经营三四十年,积攒的财富不计其数,随便翻翻李后主写的诗词,处处透着极尽奢华,听听,什么‘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什么‘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富可敌国那是说其他人的,说李后主的财富得用‘富可倾国’四个字。这笔埋藏在地下的宝藏,天下谁人不垂涎三尺?哪有那么容易到手的?所以呢,小小的挫折,乃是上天对大家的考验,看你是否是这笔财富的正主儿,是不是道德和武功配得上?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倘若事事一帆风顺,反而要怀疑了。”
夏无极宽慰到。
这番语重心长的宏论,李楚楚只听进去四个字“富可倾国”。
她心头暗笑:夏教主只知后主宝藏,却不知宝藏是用来做什么的,不过‘富可倾国’四字倒是说得极妙,那笔财富正是用来倾国的,倾的是大宋国。她要是知道内中真相,还会如此前赴后继么?哼,谁也不会为他人做嫁衣裳。
“夏教主言之成理。我倒是纳闷了,荒岛上那二人是如何将消息传递出去的?”沈仲修问到。
“未必便是他们通风报信。我们离开岛子前,已将三座竹棚和栈桥尽数拆毁,把篾条和木板全部拖走,捆绑在石头上远远沉入湖中,连块木头渣子都没剩下,就算他们打算造竹排木筏,哪来材料?他们身上的火捻、打火石统统被收走,没法子燃烧芦苇搞什么‘烽火台’,岛上除了食物和芦苇,再没任何物事了,我是想不出来他们用什么方法逃离荒岛的。”
夏无极也是大为不解。
“还有,鄱阳湖方圆八百里,湖中的荒岛有几十上百个吧?就这么几天的时间,会有人偶然上去那座小岛?世上的事情也太凑巧了吧,那二人的运气也实在太好了吧,我反正不大相信‘凑巧’和‘运气’二字,圣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夏无极补充到。
沈仲修若有所思:“只怕不是偶然上岛哦,既然茱萸可以事先安排下楼船来接应,堂堂衡山派掌门莫十八也应当想得此节。”
“也是,沈二爷倒提醒了我,莫十八一路跟踪我们到鄱阳湖边,看见我们置办船只,他应当有时间通知同伙。”夏无极说。
“你们忘记一件事情,茱萸放了烟花通知蒲英勇岛子的方位。我们谁也不曾看见莫十八给岸上的人发信号,审问他的时候,他否认发信号一事,没有信号指引,他的同伙又如何找到他?”
三人陷入沉思。